● 摘要
独立学院在法制缺失的环境下和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以普通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新模式诞生并得以迅猛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布局不均衡和结构不合理等实际问题,但是,在办学过程中暴露出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教育部陆续出台相关法规加以宏观指导,端正其不良办学行为,确保其基本办学条件。然而,这并未解决独立学院办学效益低下问题。鉴于此,本文以提高独立学院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为研究宗旨,构建独立学院办学效益测评理论框架,建立校际相对办学效益测评方法和校内相对绩效测评方法,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教育评估理论参考,为独立学院自我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论文主要研究内部包括如下三部分: 首先,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独立学院的诞生原因和发展态势,阐述了独立学院办学效益测评需求。通过对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历年教育经费投入和历年高考录取率等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独立学院的诞生是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而规模受限的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逐渐富裕的中国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矛盾在企业发展不景气的环境下激化所致。通过对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逻辑因果分析发现,各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独立学院这种新制度设计的不完善。通过对独立学院总体结构分析发现,独立学院集中在经济较发达而且民办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其学科结构与普通高校相似;师资结构方面严重缺乏高水平专任师资,但管理人员的比例显著少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各种办学模式各有利弊;由211工程高校申办的独立学院办学水平普遍好于其他独立学院。通过对教育可持续化发展的分析和合格性评估指标体系的解读发现,独立学院急需成体系的评估理论与方法来指导其提升办学水平。 其次,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分办学效益当前状态和历史变化两种情形,构建了独立学院相对办学效益测评指标体系及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静态的结果性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中,将独立学院所在地区经济、人口和母体高校声誉等环境因素视为不可控投入要素纳入其中。通过对45所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发现,办学环境因素对其中5所独立学院的办学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办学环境因素同时还影响到投入和产出要素的最优改进量。在动态的过程性测评模型中,以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作为测评依据。通过对代表全国23个不同地区的独立学院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近5年这23所独立学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在上升,但是,整体办学效率不高、增速缓慢,其原因在于整体规模效益在提高,纯技术效率几乎保持不变,生产前沿面没有向技术改进的方向移动。 最后,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顾客满意度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独立学院各教学院系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及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中引入了学生满意度这个隐性产出要素。为了度量学生对其所在院系的教育服务满意程度,从课堂教学和教学辅助两个方面设计了一个测评量表,建立了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通过对广西某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发现,其中两个二级学院不为DEA综合技术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级职称专任师资不足和学生满意度相对较低,而且学生满意度低是由于教师授课水平和教辅服务水平差所致,与性别、年级、籍贯、择校原因和勤奋程度等因素并没有显著性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