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研究唐代前期的“道”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前人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成果相当可观。面对这样的研究课题,必须选择一个突破口,寻求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在搜集史料过程中,诸“道”使职的作用尚无人专门研究,于是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选定了《试论唐前期诸“道”使职的作用》的研究课题。研究使职的作用,又属于政治史研究的范畴。这样也算另辟蹊径,开拓了一条历史地理与政治史相结合研究史学的新路子。 如果要对唐代前期诸“道”使职的作用有一个极为深刻的研究,必须对唐代前期“道”的划分情况和诸“道”使职的不同称谓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唐前期曾出现十道、十六道、十七道、二十道、十二道、十五道,开元中再次出现十七道。诸“道”使职的称谓甚众,有御史、巡省大使、巡察使、风俗使、廉察使、右肃政治御史、存抚使、巡抚使(安抚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黜陟使等使职。 贞观和高宗时期,御史巡视州县刑狱、查州民之犯刑律、弹劾州县长吏。这些具体工作的好坏,对维系国家治乱有重要作用。这两个时期诸“道”还有巡省大使和巡察使。他们监察地方长吏善恶、问民疾苦、观风俗得失、察刑政苛弊、黜陟地方官吏、举贤荐能。诸使对地方的监察,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也整肃了地方吏治,对地方形成一个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有一定的功劳。贞观时期的大使们在监察地方工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贞观时期监察地方的“六条”制度。高宗时期诸“道”使职对地方的监察作用却有减弱趋势。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武则天时期御史台系统的使职有风俗使、廉察使和右肃政台御史。风俗使采集歌谣,了解民间的政治动状。这对中央采取相应的施政措施有一定的作用。廉察使以“四十八条”监察地方,荐举良吏。被荐举为京官的良吏又下到地方监察工作,使廉察制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对提高地方政府官员的素质、维系、巩固国家的纲纪和礼法,有重要作用。武则天派遣右肃政台御史充任十道存抚使,荐举官人,培植一批忠于自己的新的政治势力,所以十道使人肩负着维护、巩固和加强武周政权的政治使命。非御史台系统的使职有巡察、巡抚等大使。巡察使凭执“四十四件”、《垂拱格》和《格后敕》监察地方,品量、考核官吏的才行,予以褒贬。这形成使职对地方监察的法律化。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改肃政台为右御史台,创立了十道巡按制度,使两个使职系统最后融为一体。使人出使凭执神龙元年(705)修定的神龙《散颁格》,使十道巡按制度在完全意义上法律化了。 监察制度法律化后,诸“道”使职的作用也扩大了。安抚使毁灭淫祠,有助于地方破除迷信,向武则天提出一些正确的施政意见对安定社会秩序,巩固武周政权有一定意义。此外,诸“道”巡察使还具有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作用。 高武时期政变迭起。政变之后,当政者往往派遣使节巡抚诸“道”,控制要地,传达中央的政令,这对维系和巩固新政权有重要作用。 睿宗景云二年(711)创立了十道按察使制度。但由于此使职本身存在的问题,很快就被采访使制度取代了。再者,开元七年(719)至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政府完善了各种制度,采访使制度也在其中,因而新的制度取代了旧的制度。开元二十二年(734)置十五道采访使,二十六年(738)最后确立了十六道采访使制度。 开天时期,诸“道”使职除采访使外,还有括田户使、铸钱使、黜陟使等。采访使统一征收、运输赋税,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国力有积极作用。字文融等充任诸道括田户使,对增加国家的在编户口,增加财政收入,对以后政府加强户籍管理有重要作用。采访使管理本“道”户口就肇始于此,这有助于增加国家税收。采访使还管理诸“道”宗教事物,完善宗教管理制度。诸“道”铸钱使对加强货币的统一管理,增加政府收入有一定的作用。 采访使除具有上述职权外,还管理本“道”所属州县的政务、掌握本“道”的军队权。这样采访使集政权、财权、军权、立法权于一身,变成了行政长官,“道”也变成了行政区。于是,唐玄宗为了防止地方长官擅权跋扈,所设黜陟使在这一期间就充当了分割采访使权力、监督采访使的角色。 贞观至开天年间,唐政府还经常派遣使职往诸“道”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对安定社会秩序亦有一定作用。 总之,唐前期诸“道”使职对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促成“开元盛世”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唐王朝设置的诸“道”使职,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以巩固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