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国际金融新编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如果征收“托宾税”,其目的在于( )。

A. 抑制外汇投机

B. 抑制通货膨胀

C. 调节国际收支

D. 减少财政赤字

【答案】A

【解析】在管理短期资本流动方面,最突出的建议就是对短期资本流动课税,这种税为托宾税。托宾税的益处是有助于减轻国际投机对本国经济的支配程度,而且对贸易和长期投资不会有太大的冲击。

2. 美式期权是指期权的执行时间( )

A. 只能在到期日

B. 可以在到期日之前的任何时候

C. 可以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的任何时候

D. 不能随意改变

【答案】C

【解析】期权分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权。按照美式期权,买方可以在期权的有效期内任何时间行使权利或者放弃行使权利;按照欧式期权,期权买方只可以在合约S 期时行使权利。

3. 解释金本位制度时期外汇供求与汇率形成的理论是( )。

A. 国际借贷说

B. 购买力评价说

C. 货币分析说

D. 金融资产说

【答案】A

【解析】国际借贷说,也称国际收支说,是在金本位制度盛行时期流行的一种阐释外汇供求与汇率形成的理 论。该理论认为,外汇汇率变动是由外汇供求对比变动所引起,而外汇供求状况又取决于由国际间商品进出口和 资本流动所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国际债权债务关系中,主要是一定时期之内需要及时支付的流动债权债务才 影响该时期的外汇供求状况。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即外汇应收,多于流动负债,即外汇应付时,外汇的供给大于 需求,因而外汇汇率下跌;当

一国流动负债多于流动债权时,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因而外汇汇率上升。

二、简答题

4. 请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几种类型。哪些因素会导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答案】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并适合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可分为以下六种:

(1)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2)结构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结构性失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第二层含义的结构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随着经济发展或外来冲击的出现,就会发生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不平衡与暂时性不平衡不同,它具有长期的性质,扭转起来相当困难。

(3)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在这里,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的原因被认为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分增加,因此,宂其根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货币性的。货币性失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的或长期的。

(4)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国际收支发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扩张和繁荣时期,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周期性不平衡在二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战后,由于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消费相对稳定,经济衰退期间出口下降,国际收支的表现经常出现扭曲。

(5)收入性不平衡

收入性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统称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可以是周期性的、货币性的,或经济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所引起的。

(6)预期性不平衡

预期因素从实物流量和金融流量两方面对国际收支产生重要影响。从实物角度而言,当预期一国经济将快速增长时,本国居民和外国投资者都会增加在本国的实物投资,当本国的资本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投资就通过进口资本品来实现,出现资本品进口的增加和经常账户的逆差。从金融角度而言,一方面,经常账户的逆差要由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来融资;另一方面,在资

金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对本国经济增长和证券价格上升的预期会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本国的证券市场,带来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

5. 香港联系汇率制本质上是什么汇率制度?有何特点?它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是一种典型的货币局制度。我国香港地区没有中央银行,也没有货币局,货币发行的职能是由三家商业银行承担的(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银集团)。发钞银行在发行钞票时,以百分之百的外汇资产向外汇基金缴纳保证金,换取无息的“负偾证明书”,以作为发行钞票的依据。持牌银行要获得港元也要有等值的美元存入发钞银行。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a)香港联系汇率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发钞银行换取负债证明书时,无论是白银、银元以及实行联系汇率汇率后规定必须用的美元,都必须是足值的。这是港币发行机制的一大特点,实行联系汇率制则依然沿袭。

②发钞银行增发港币时,须按7.8港元等于1美元的汇价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外汇基金换取发钞负债证明书,若要换回美元则可以凭负债证明书和相同比例的港元与外汇基金兑换。其他持牌银行向发钞银行取得港币现钞时,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美元向发钞银行进行兑换,而其他持牌银行把港元现钞存入发钞银行时,发钞银行也要以等值的美元付给它们。

③香港联系汇率制拥有两个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一个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若香港出现国际收支盈余,则外汇储备增加,货币供应量随之增加,从而引起物价上升、利率下降,这将导致贸易收支恶化、资本流出增加,最终使国际收支盈余减少直至其恢复均衡。若出现赤字,则反之;另一个是套利机制。当美元对港元的汇率大于7.8时,发钞银行会用负债证明书和港元

去兑换美元,从中换取利差。同理,美元对港元的汇率低于一定幅度时,发钞银行就会增发港元。

(2)香港联系汇率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联系汇率制限制了港元利率调节经济的功能。由于港元与美元挂钩,香港丧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把利率政策的制定权交给了美联储。为了维持

局利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可能性被大大削弱。

②为维持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性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香港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香港的联系汇率制的自动调节机制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在短期内遇到对港元的投机时,香港金融管理局通常采取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来维持港元的稳定。惯常的做法是,金融管理局在市场上回笼港元现金,降低银行体系中港元的流动性,引起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上升来维护港元汇率并打击投机商。在提高利率维护联系汇率制的同时,高企的利率也损害了香港三大支柱产业——地产业、金融业和旅游业,从而引发了1997年后香港经济发展的困难。

③信心危机是对联系汇率制最为严峻的考验。联系汇率制本身即是1983年那场严重的信心危机的产物,其经受冲击的耐力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一旦香港出现金融危机或其他原因引发的信心危机,人们纷纷将港元兑换外币,加之国际游资联手投机港元,1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无疑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联系汇率制将面临能否继续存在下去的严峻考验。

这一联系汇率,当美联储提高(降低)利率水平时,香港也必须紧随其后提高(降低)港元的利率水平,其结果是香港金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