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880教育技术学综合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
【答案】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
2. 虚拟教室
【答案】虚拟课堂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实时的网络互动课堂,通过远程音视频授课,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网络培训的学习效果,更是满足了用户大规模培训的需求,全面提升培训效率,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网络培训体系。其系统基础主要由课件制作工具、实时互动课堂、课件点播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和学习网关构成。在这方面,展视互动虚拟直播课堂技术走在行业前沿,能够轻松实现超万人实时在线培训、学习互动与交流。
3. 电子档案袋评价
【答案】电子档案袋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综合性评价,主要是指收集学生自己认为能够证明自己的学习进步、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成果,可以包括计划、中间过程的草稿、最终的成果、以及教师的评价、相关资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能真实地记录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足迹,督促学生经常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4. 教育传播
【答案】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5. 元认知策略
【答案】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6.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答案】中文为虚拟学习环境。是把远程交互和面对面的交互按照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并提供某种虚拟的时空的学习环境。对于VLEs ,学生、教师和教育机构所持的观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教育环境中对于各方虚拟学习所体现的优点是不同的。对于那些不愿意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虚拟学习的人来说,虚拟学习最大的缺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这意味着虚拟学习还有很多的潜力没有显现出来,还没别人们所了解。
7. 教育技术
【答案】广义教育技术指的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以用于教育的器材、设备、设施等及相应的软件; 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狭义教育技术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8. 系统科学
【答案】系统科学(系统理论)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社会科学广泛转移。人们将系统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探讨系统科学的哲学问题,形成了系统哲学。
二、简答题
9. 说明什么是个别化教学。
【答案】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学生个别地自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程序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发展形成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如下:
(1)“强化”理论
①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与桑代克同属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他们创建了关于学习的刺激—反应(S-R )理论,把学习看成是某种行为的形成,并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实现。
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 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己知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则没有己知刺激,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好像是自发的反应。同样,相对应的也有两类学习:一类是反射学习; 另一类是操作学习。他把大多数人的行为,甚至所有人类的学习都看成是操作,在这种操作条件作用下,反
应经诱发后,随即给予强化,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
③据此,斯金纳提出,为了使学生对刺激作出符合要求的反应,必须将教材“程序化”; 为了形成符合要求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必须尽量避免不符合要求的反应,要将教材尽量细分为“小步子”,以便能在每个小步子中诱发出正确的行为来; 为了最有效地强化学习者的反应,必须在反应发生后“即时强化”。
(2)程序教学的要素程序教学采用的是一个仔细安排组织起来的教材序列,一已运用强化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或是未能掌握教材,那么,过错在于程序而不在于学生。一个好的成功的教学程序,应包含以下要素:
①小步子的逻辑序列。教材被分解成许多片段,安排成一个逐渐增加难度的、有次序的序列。学生从程序的第一步开始,一步步地前进。这不仅使知识的获得简单起来,而且能减少学生出错的次数,因为前一步己为学生对新刺激正确反应做好了准备。小步子强调了教材难度增加的渐进性和从一个项目过渡到下一个项目的自然性。
②积极地反应。程序教学要求学生和程序间相互影响。
③信息的及时反馈。每当学生做出一个反应,程序就立即告诉他,是正确还是错误,这就是反馈。反馈出现得越快,强化或者消退也就越有效。即时的信息反馈能使学生避免一错再错。
④自定步调。通常的课堂教学都假定听课者是一个“中等”学生,而事实上他可能并不存在。学得快的学生常要被拖住,而学得慢的学生——虽然他也有可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学生,又要被向前拉得过快。相反,程序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适合他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在一个项日上要停多久就多久。这样,学生在以适当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的强化,而得以稳步地前进。
⑤减少错误率。程序教材需要不断修订,以使学习者产生的错误减到最少限度。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但如果许多人都在程序的同一点上发生困难,那就表明这个程序需要修订。修订经常是在那些错误率高的框面上开始的,但也不尽然,因为在某一框面上产生错误,可能是由于前一个框面有毛病。修订是必要的,即使只修订一次,就不仅能使错误减少一半,还可能加快整个程序完成的速度。
(3)程序设计模式
程序教学的关键是编制程序教材。程序不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排列,而是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理论,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教材的排列顺序。程序教材的设计模式人致可分为两种,即斯金纳编制的体现他的“操作条件”原理的直线式程序模式和克劳德根据他自己在50年代为美国空军培训技术人员排除电子设备故障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的模拟教师指导作用的分支式程序模式。
①直线式程序模式
直线式程序是把教材分成一系列连续的步子,每一个步子很小。每呈现一步,要求学生做出一个应答反应,学生答错后,机器就呈现正确的答案,加以核对,得到强化,然后冉进入下一步。
这种直线式程序教材只提供一种掌握所学知识的思维途径,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规定的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