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壬戌学制”
【答案】“壬戌学制”是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到的学制系统,是
,亦称“新学制”年为旧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为区别于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新学制以
下列七条标准为依据: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在学校系统总说明中提出:学制分期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为根据,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之编课采用选科制,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即“六三三四”制,规定初等教育6年(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 中等教育6年(初级和高级中学各3年,师范学校6年,其中后期师范3年); 高等教育3~6年(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
,入学年龄为6岁。学制《附则》还规定: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限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上)
尽量发展; 对于精神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
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前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综合成果。但学制的主要缺点是在移植美国综合中学制上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因而在实行中困难很大,本欲加强的方面,如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反而被削弱。
2.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
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3. 西南联合大学
【答案】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内迁的3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国立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七七事变后,教育部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联合组成临时大学。1937年8月临时大学筹备会在南京成立,11月1日,在长沙正式上课,共设文、理、工、法
商4个学院,17个学系。校本部设在原圣经书院德涵女学旧址,文学院设在南岳,校务由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主持,年底战火逼近长沙,又西迁云南昆明。1938年4月抵达昆明后,改“西南联合大学”名,5月4日正式开学,同年秋增设师范学院,附设师范专修科,增设航空工程学系以及电讯专修科,1939年又设立先修班和进修班。1940-1941学年,发展为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有教师350多人,学生3000多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被誉为人后方的“民主堡垒”
发生过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反内战、反暴行、争取民主运动。1946年5月,联大宣告结束,各校分别返回平、津原址复校。
4. 洋务教育
【答案】洋务教育是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过程中举办的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方面。其主要活动分两部分:一是兴办新式学堂:二是办理留学教育,派遣学生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洋务派举办的学堂,无统一
,比旧的学制,未形成学校系统。教学内容除“四书”、“五经”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艺”
学堂讲求实用,并开始将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有些学堂还学习万国公法、外国史地等人文科目。洋务教育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封建主义的学校管理制度,对招生、考试、学习的年限、经费来源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任用等都有详细规定。它提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突破了传统中体中用的思想框架,对于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5. 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壬子癸丑学制是1912至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这两年分别称壬子年、癸丑年,因此得名。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级; 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 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至7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至4年; 专门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4年)。学前儿童入蒙养院。大学毕业后可入大学院,肄业期限不定。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学年。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两极,程度分别相当于中学、大学。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均3年毕业,分农、工、商、商船4类,程度分别相当于高等小学、中学。另有实业补习学校、补习科等。沿用至1922年。
壬子癸丑学制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有着历史进步意义。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这一方面因时间较仓促,另一方面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
6. 九品中正制
【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王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除,代以科举考试制度。
二、简答题
7. 试述中国近现代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答案】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清末普及义务教育的萌芽
①太平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太平天国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其规定太平天国施教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群众。
②戊戌变法时期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维新变法派主张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的教育制度。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了他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他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康有为的《大同书》描述了理想的学制,并指出这一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为公费。
,即“癸卯学制”,这是中③清末学制中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清末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其中对义务教育有一定的规定。癸卯学制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其中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五年,仅限于初等小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
1912年1月1口,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1912至1913年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实施,其中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分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其中初等小学四年是义务教育,但未真正实行。
(3)国民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武装斗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教育的总精神是:实行普及教育,培养革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