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庠序

【答案】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痒相传起源于虞舜时

,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代,一称“米廪”

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对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库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2. 设科射策

【答案】由于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正“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考试的年限和设科的标准有所变更,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设科标准最后则完全以通经多少为依据。学生通过考试取得一定的科品,获得相应的官职后,仍可以参加下届考试,以获得更高的等级和官品。太学以此鼓励士人博通儒家的“五经”。

3. 五经课试法

【答案】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规定

,不通者罢遣; 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二经者,耀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耀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摧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4. 卧碑文

【答案】卧碑文是清代用以约束在学生员的教条,因其镌刻在卧碑之上,故名。顺治元年(1644)二月制晓示生员卧碑,立于太学门外,九年颁发卧碑文于直省儒学明伦堂。首列序文,要求生员明白朝廷设学礼士的用心,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使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其要

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生员当立志学为忠臣、清官,凡利民爱国之事,更宜留心,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 ②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 ③生员当爱心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预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 ④为学当尊敬先生,为师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 ⑤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述制论,黝革治罪; ⑥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此外,尚存关于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师考核等规定,参阅《大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典·训士规条》。

5. 六学二馆

【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6. 工读教育思潮

【答案】五四运动时期的工读教育思潮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多种提法。它主张通过读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实现改造不合理社会的目的。工读教育思潮的提倡者有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有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王光祈,还有一些寻求改良社会道路的青年。提倡工读的人还组织过一些工读团体进行实验。工读教育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勤工俭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简答题

7. 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

方式进行道德学习。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2)体谅模式的特色

体谅模式真正的特色与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如《中学德育》、《学会关心》等。这类指南详细阐述了《生命线丛书》各部分各单元的教育目的和意图,还提出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方法、策略和程序方面的建议,使体谅模式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更可贵的是,指南向教师全面展示了《生命线丛书》的编纂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有可能根据它的思路开发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

(3)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①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②麦克费尔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学试图揭示社会反应的年龄特征。但是,他的分类只建立在对12-18岁的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缺乏对12岁以前儿童的实证研究,因此,麦克费尔

对自己概括出来的11种典型的社会反应都未作严格的界定,显得不清晰,他的分类因而难以把握。

③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从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这套教材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生命线丛书》生命力强,适用范围广,另一方面表明麦克费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己经开始了。

(4)体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

②这套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③这套教材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社会戏剧、文字创作、图画创作、小组或班组讨论等。

8.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

【答案】(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9.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哪一本著作? 如何理解其含义?

【答案】(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中的《子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