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医学院微生物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Chemostat

【答案】恒化器,是一种类型的连续培养装置,通过调节限制生长的基质将微生物在次最大生长速率下进行培养。

2. 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dissimilative nitrate reduction)。

【答案】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dissimilative nitrate reduction)是指在无氧条件下,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把硝酸盐还原为程。又称硝酸盐呼吸或反硝化作用。

3. 外毒素与内毒素。

【答案】外毒素是指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有的属于

酶,有的属于酶原,有的属于毒蛋白,它们可以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其毒性作用强;

内毒素是存在于细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毒素,热稳定,高剂量有毒,有弱的免疫原性,没有器官特异性。

4. 固化培养基(solidified media)。

【答案】固化培养基(solidified media )常称“固体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gel-lingagent )而成,遇热可溶化、冷却后可呈凝固状态,用途很广泛。

5. 耐氧菌。

【答案】耐氧菌是耐氧性厌氧菌的简称,指一类可在分子氧存在下进行发酵性厌氧生活的厌氧菌。

直至的过

二、简答题

6. 比较葡萄糖进行非生物性氧化(燃烧)与生物氧化的异同。

【答案】葡萄糖进行非生物性氧化(燃烧)与生物氧化的异同如下表。

7. 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的三个区别是什么?

【答案】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的三个区别:

(1)免疫对机体有保护作用,而变态对机体有损害作用;

(2)免疫是发生在传染性疾病,而变态是在非传染性疾病;

(3)免疫是大多数人的特征,而变态是少数人的特征。

8. 试写出有代表性的光合细菌并简述其生理特性。

【答案】(1)放氧型光合细菌:蓝细菌:含叶绿素、藻蓝素,光能自养,以

将还原成葡萄糖,有单细胞和丝状之分,有的可固氮。

(2)非放氧型光合细菌:含菌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光能自养或光能异养,以或硫酸盐为为供氢体,电子供体和氢供体,还原构成细胞物质,沉积硫。如红螺菌、红微菌、红假单胞菌等。

9. 请设计一个试验证明某种化学药物的作用是防腐或者是杀菌,并说明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答案】防腐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杀菌则是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物体内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的能力。根据这二者的原理可知,杀菌是将一切微生物彻底杀灭了,而防腐只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并没有彻底杀死微生物。若能够从使用化学药物的处理的物品中分离出微生物,则说明该化学药物是防腐作用,反之则是杀菌作用。配制一定的溶度的菌液,并用化学药品作处理;制备普通的琼脂培养基,并铺成平板;将处理过的菌液稀释至一定浓度后,接种到固体平板上,并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并观察平板上是否有微生物生长;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设置对照。

10.大规模工业微生物发酵生产与实验室微生物发酵试验有哪些异同?

【答案】(1)大规模发酵不同于实验室的发酵,主要是:

①规模大,即所用的设备庞大,占用场地大,人力、物力投入的规模大;

②消耗的原料、能源多;

③菌种符合生产菌种的要求,其生长代谢特性与大规模发酵相适应;

④后处理较困难、需进行成本核算等。

可用大型发酵罐和实验室所用发酵仪器、小设备等相比较,例如:用好氧微生物液体发酵的大型发酵罐与实验室发酵设施相比,从它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的特点、后处理、消耗、成本等说明差异;

(2)相同点可从菌种、产物产生的机制、发酵的基本条件、工艺主要过程和目的产品等方面叙述。

11.简述溶源性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答案】(1)溶源性细胞的形成过程:当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 会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DNA 的复制而复制,噬菌体蛋白质不合成,宿主细胞亦不裂解,形成的细胞(即溶源细胞)继续进行分裂繁殖,偶尔情况下,会以极低频率发生自发裂解或因外界因素诱发而裂解。

(2)溶源性细胞的特点:

①溶源性是可遗传的;

②可低频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

③具有免疫性,即溶源性细菌细胞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同源噬菌体不敏感;

④可以复愈;

⑤可以合成特殊的代谢产物. 如白喉杆菌被P 噬菌体感染以后产牛白喉毒素。

三、论述题

12.试讨论“防癌必先防霉”口号的科学性。

【答案】在目前知道的9万多种真菌中,有200多个种可产生100余种真菌毒素。其中有14种能致癌。其中的2种是剧毒的致癌剂,一种是黄曲霉毒素,它由部分黄曲霉菌株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广泛分布与花生、玉米、“红变米”、“黄变米”等粮食及其加工产品上,严重霉变者则含量很高。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肝癌毒物,有和等多种衍生物,其中以B1的毒性为最高。B1的致癌强度比有名的致肝癌剂二甲基偶氮苯(即“奶油黄”)要大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强75倍。黄曲霉是一种分布极广的霉菌,由它产生的毒素往往是长期、低剂量、慢性的作用,表现为对肝功能的损害,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管的卵圆细胞增生,还可能引起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等症状。黄曲霉毒素已证明是我国少数肝癌高发地区引起肝癌的重要原因。在我国9种主要恶性肿瘤中,肝癌占据第三位,且在前6位(胃癌、食道癌、肝癌、宫颈癌、肺癌、肠癌)中,消化道的癌症占了4种。另一种是单端孢烯族毒素T2, 它是由某些镰孢霉产生的。已知镰孢霉属的真菌可产50佘种毒素,其中以T2为最强。污染过这些菌的作物,被人或动物摄入后,经2周至2个月,就会引起白细胞急剧下降和骨髓造血机能破坏。T2毒素经皮肤、粘膜吸收后,迅速发生中毒症状,其致死剂量为

因此,“防癌必先防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