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答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陈云这个设想,不仅突破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涉及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对当时经济体制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2. 胡汉民
【答案】胡汉民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元勋之一、国民党内重要右派人物。他是广东番禺人,二十一岁中举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议员,《民报》编辑。1907年至1910年间多次参加武装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4年随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至1921年随孙中山在广东活动,先后任交通部长,总参议等职。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大会中任主席团五人之一,获选中央执行委员。年9月,孙中山离广州到韶关,胡任代行大元帅。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此时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是胡汉民、汪精卫和廖仲恺。同年8月,廖仲恺被刺,胡汉民被认为有嫌,一度被拘留。1927年宁汉分裂,胡支持蒋介石,主持南京工作,任立法院院长。1931年与蒋介石因约法之争,被蒋介石软禁,之后一直保持反蒋态度。1936年病逝广州。
3. 伪满洲国
【答案】伪满洲国是日本在占领中国东三省后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以“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一个所谓“建国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称为“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领土”包括现今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
4. 编遣会议
【答案】编遣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裁军会议。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以战争结束,要节省军事开支,以便于经济建设的名义召开了全国编遣军队会议,实际上是其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但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玛、阎、桂等各地方实力派的不满。1929
年8月,蒋介石被迫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将全国军队的总数目由原来的50个师增加到65个师,这使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5. 中国科学院
【答案】中国科学院是指建国后成立的自然科学综合研究中心。1949年11月1日,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担任院长。中国科学院是中国最高的学术领导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本的科学理论问题和国家建设中的关键性、
综合性的科学技术问题等。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为我国科学事业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7.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答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创建的文化领域革命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南京政府建立后,大批革命的文化工作者云集上海,在各个文学团体中有不少共产党员,他们与鲁迅合作,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强调文学应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左联大量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文艺理论,同时培养了大量的革命文化人才,创作了不少文艺作品。代表作品有: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蒋光慈的中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叶紫的《丰收》、肖红的《生死场》等小说。但是“左联”也存在不少缺点:政治上,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 组织上,存在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体当成政党组织,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文艺工作者; 文艺思想理论上,有照搬外国文学运动和理论,教条主义倾向,未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文学创作上,在某些作家中存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8. 庐山会议
【答案】庐山会议是指1959年7〜8月间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会议。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从8月2日至16日,是中共八届八中全会。7月2日至22日为庐山会议前期,主要是继续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7月23日至8月16日为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议方向急转直下,变为进行反右倾斗争。
二、论述题
9. 分析共产党内“左”倾错误一再出现的原因。
【答案】共产党内“左”倾错误一再出现的原因如下:
(1)中国共产党还处于成长阶段,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还不够成熟。
02)1930年各大军阀混战,红军和根据地有很大发展,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组织和工作也有相当恢复。这种有利的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重新点燃了党内的“左”思想。
(3)党内领导人对中国革命形势、性质、道路、政策等基本问题作出了错误的分析和规定。1930年李立三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使“左”倾错误第二次在党中央占了统治地位。“立三路线”便是一种以冒险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
(4)共产国际的干预使党内“左”倾错误一再延续。1931年召开六届四中全会,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又开始统治中央。王明的冒险主义比立三路线更加“左”倾,形式也更加完备。
10.简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答案】(1)革命的胜利说明了买办封建专制政权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不可能实现,只有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才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
(2)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旗帜。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的又一个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促进了世界革命运动的发展。
(4)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具有很大的鼓舞和借鉴性。中国人民为取得胜利而英勇斗争的丰功伟绩,是人类历史的光辉一章。
11.为什么国民党要积极倡导“新生活运动”?
【答案】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蒋介石所发动的旨在使国民生活合理化的运动。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发起新生活运动。1934年7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南昌正式成立,统领全国各地新生活运动工作,蒋介石任总会长。该运动主要内容:以礼义廉耻精神为中心准则,从衣食住行基本生活着手,按照清洁、整齐、简单、朴素、迅速的具体标准,达到所谓国民日常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的目的。1949年,蒋介石下令停止该运动,成效不大。新运虽然标榜“新”生活,内容却是“旧”的儒家伦理思想,因此它并不是一场单纯的社会风气和生活习性的社会改良运动,而是一场统治者发动的借助“礼义廉耻”的固有道德,以配合蒋介石剿共反共防共和消除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运动。其结果如果用蒋介石当初定下的目标和准则来衡量,新生活运动既没有能够使“五四”以来日趋没落的儒家文化得以复兴,也没能实现所谓国民食衣住行方面的生活革命; 既没能实现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的理想目标,也没能恢复“符合礼义廉耻的现代生活”,甚至连最基本的整齐清洁也无法普遍做到,当然更谈不上“挽救危亡,复兴民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