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八七会议

【答案】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它的主要内容有:①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③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这次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

2. 遵义会议

【答案】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枚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分析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的一篇重要著作,发表于1927年3~4月的《战士》周报。文章强调农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对中国农村的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才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从对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4. “大包干”

【答案】“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2月,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创,是一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它是在承认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种经营形式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有利于克服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等弊病,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印度、緬甸共同提出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

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954年6月,在周恩来和尼赫鲁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接着,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也强调这一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世界上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6. 三三制原则

【答案】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实行,使共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 少年中国学会

【答案】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著名社团。1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人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学会在1923年以后出现分化,其中的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8. 淞沪会战

【答案】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历时3个月。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二、论述题

9. 试评述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

【答案】(1)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土地法》。宣称土地“属于国民全体”,把土地分为“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两类,以维护国民党政权掠夺“公有土地”和地主阶级占有“私有土地”的利益。

(2)1932年10月颁布《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代表地主阶级向农民反攻倒算,在被其占领的苏区恢复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3)1935年9月山西军阀阎锡山提出《土地公有案办法大纲》,提出“土地村公有”办法,《中国农村》、《大众生活》等进步刊物揭露了其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本质,最终未能实施,山西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如故。

(4)第三党领导人邓演达提出用“和平收买”的办法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在纲领文件《政治主张》中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但因其始终未取得政权成为泡影。

(5)北大教授高一涵、经济学家吴景超、马寅初等代表主张通过“和平收买”的途径来解决

中国土地问题的方案。他们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当权的国民党身上,结果是一场空。

(6)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建立“乡农学校”,校长校董多由当地豪绅担任,通过“乡农学校”把学校与政权机构合一。建立“乡村自卫组织”,实际上是建立地主豪绅掌握的地方武装。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避开土地所有制而来研究解决中国农村问题,最终还是无法实现的。

(7)晏阳初的“县政建设”。主张用教育手段来改革社会,“复兴农村”,“复兴中国”。回避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大力宣扬扫盲、卫生、改进农作物品种、改良栽培方法和改良家畜,试验新法制造火腿及熏肉等。

10.袁世凯是怎样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

【答案】(1)武昌起义爆发后,实际上受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六镇新军不服从清政府调遣,行动迟缓,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只得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逼迫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内阁,掌握军政大权,同时解散皇族内阁。

(2)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以谈判为幌子,同时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对革命党及打击又拉拢,使南方革命阵营就范并达成协议:一旦袁赞成共和并迫使清帝退位,革命阵营便推举袁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3)在孙中山归国之前,革命阵营内部,包括黄兴等革命党人对袁妥协己成定局。孙中山回国后,经过种种努力也未能改变这一局面。袁世凯从南方革命阵营获得妥协承诺后,立即以利诱和“兵谏”的双重手段进行“逼宫”。清政府迫于无奈,只得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清帝退位。接着,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表示承认共和政体。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4)孙中山辞职后,给临时参议院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等三项条件,企图使袁世凯离开北京,置于南方革命党人的监督和法律约束之下,并派蔡元培等专使去北京迎接袁南下就职。袁表面答应,暗地却唆使一部分士兵发动兵变。天津、保定也发生类似兵变。各国列强也先后从外地调兵入京,制造紧张局势。立宪派、旧官僚、北洋军将领,或叫嚷袁不能南下,或通电主张把临时政府设在北京。蔡元培也电请南京临时政府设在北京。南京临时政府被迫同意,3月10日,袁士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5)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辛亥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稍后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制造宋案,签订善后借款,镇压二次革命,取得了全国的统治权。

11.“工农武装割据”是如何形成的? 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①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的紧急会议,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率部队上井冈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1928年4月,同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党代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