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5月,【答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毛泽东倡导的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总方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但这个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2. 淞沪会战
【答案】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历时3个月。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3. 中国远征军
【答案】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缅旬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为保卫缅甸,中英两国于1941年结成军事同盟。1942年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中国成立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5月上旬,中国远征军因战局失利而开始撤退,撤退途中伤亡甚重,到8月初先后撤到印度和滇西时仅剩4万人。从1942年3月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中国远征军转战1500余公里,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等胜利。后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 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 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反右倾运动
【答案】“反右倾”运动是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这次运动的重点是党政军机关。这次运动是完全错误的,是建国以来我党政治生活中的一次重大错误。在政治上,它使中国共产党内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都遭到了严重损害;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在经济上,打断了郑州会议以来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中国共产党内已有所克服的“左”倾思想和“左”的行动再次泛滥,并延续更长时间。
5.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条约。根据条约换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人民在外蒙当局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的换文规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
6. 济南惨案
【答案】济南惨案是日本在山东济南制造的屠杀中国军民的事件,又称五三惨案。1928年4月,国民革命军征讨张作霖,日本为了维护其在华北和满蒙的特殊利益而出兵山东,占领济南。5月3日,日军向中国军民开枪,杀死国民政府公使蔡公时,中国军民死伤近八千人。济南惨案影响最深远的后果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中国民族主义抗御外敌的使命就压倒了其民族国家的建设。
7. 远东慕尼黑
【答案】远东慕尼黑是指抗战初期西方列强企图牺牲中国利益而与日本妥协的事件。1938年英法等国于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使“慕尼黑阴谋”成为帝国主义各国暗中勾结,牺牲他国利益的代名词。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国方面希望保护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利益,美国也希望参加对自身有利的谈判,以解决中日战争,因此在1938年到1939年间,英美酝酿召开所谓的“太平洋国际会议”,德国、意大利也一度进行劝和调解,企图以牺牲中国利益的方式,取得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这种阴谋同英法等国在慕尼黑的阴谋相类似,所以当时舆论界称之为“远东慕尼黑”,或叫“东方慕尼黑”。
8. 经济责任制
【答案】经济责任制是指1981年起,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责、权、利结合为基本特点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把责任放在首位,以责定权、以责定利。它要求企业的主管部门、企业、车间班组和职工,要层层明确各自在经济上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项专责和岗位责任制。这种制度适合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管理水平,对于克服长期以来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病,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论述题
9. 袁世凯是怎样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
【答案】(1)武昌起义爆发后,实际上受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六镇新军不服从清政府调遣,行动迟缓,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只得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逼迫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内阁,掌握军政大权,同时解散皇族内阁。
(2)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以谈判为幌子,同时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对革命党及打击又拉拢,使南方革命阵营就范并达成协议:一旦袁赞成共和并迫使清帝退位,革命阵营便推举袁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3)在孙中山归国之前,革命阵营内部,包括黄兴等革命党人对袁妥协己成定局。孙中山回国后,经过种种努力也未能改变这一局面。袁世凯从南方革命阵营获得妥协承诺后,立即以利诱和“兵谏”的双重手段进行“逼宫”。清政府迫于无奈,只得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清帝退位。接着,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表示承认共和政体。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4)孙中山辞职后,给临时参议院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等三项条件,企图使袁世凯离开北京,置于南方革命党人的监督和法律约束之下,并派蔡元培等专使去北京迎接袁南下就职。袁表面答应,暗地却唆使一部分士兵发动兵变。天津、保定也发生类似兵变。各国列强也先后从外地调兵入京,制造紧张局势。立宪派、旧官僚、北洋军将领,或叫嚷袁不能南下,或通电主张把临时政府设在北京。蔡元培也电请南京临时政府设在北京。南京临时政府被迫同意,3月10日,袁士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5)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辛亥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稍后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制造宋案,签订善后借款,镇压二次革命,取得了全国的统治权。
10.试述七千人大会前后开展的政治关系调整方面的情况。
【答案】七千人大会前后,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整,在政治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为在反“右倾”运动中蒙冤的党员干部进行平反。七千人大会决定对在庐山会议后,被错误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平反,彭德怀等少数同志除外。会后,各地区各部门对最近几年的反“右倾”运动中被批判和处分的人中进行甄别,被错误批判和处分的绝大多数人,都得到了平反。
(2)强调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1961年制定的《科研十四条》和《高教六十条》,强调要团结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62年3月,周恩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全国剧本创作座谈会上,重新肯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属于劳动人民,强调我国大多数知识分子有了根本的转变和极大的进步。
(3)为大多数“右派”分子摘帽。1959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为已经改好了的“右派”摘帽;从1960年到1965年,全国进行了五批摘帽工作,共摘掉30万“右派”分子的帽子。
(4)调整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1962年4〜5月,中央统战部召开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决定改善共产党与党外人士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贯彻相互监督的方针和有职有权的原则,以便顺利完成调整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同时,召开民族工作会议,要求调动和发挥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调整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