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案】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2.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分析20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的一篇重要著作,发表于1927年3~4月的《战士》周报。文章强调农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对中国农村的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做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才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从对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的分析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3. 商团叛乱

【答案】商团叛乱是指1924年商团头目陈廉伯反对孙中山的武装叛乱。1924年8月,广州革命政府扣留了商团私运的武器,并揭露商团头目陈廉伯的阴谋。陈廉伯以“扣械”事件为反对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借口,大造反孙反共舆论,并向大元帅府请愿,并进行罢市等作乱行动。孙中山采取了严厉措施,但仍交还武器给商团。10月,商团得到武器后,发动叛乱,占领广州。革命政府军队迅速平顶了叛乱。

4. 镇压反革命

【答案】镇压反革命是1950年为打击反革命分子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政治运动。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950年12月,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明确规定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1951年10月为止基本结束,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5. 西山会议派

【答案】西山会议派是指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出席会议的仅有中央执行委员8人(占

总数1/3)、候补委员3人、中央监察委员2人。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的议案,并通电宣布停止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职权和国民党二大开会日期“应由本会决定”。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6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弹勃西山会议派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邹鲁、谢持的党籍,对其他一些人给予警告处分。但西山会议派无视二大决议,仍非法召开会议,另立中央。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6. 《二月提纲》

【答案】《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1966年2月3日,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在人民大会堂讨论关于批判吴晗的问题,根据会议讨论,拟订了一个汇报提纲。《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但不久,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

7.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答案】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是1978年3月,中共中央为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开幕式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肯定我国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讲话彻底驳斥了“四人帮”破坏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种种谬论,澄清了

,科技事业中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大会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

表彰了先进集体和个人。这次会议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工作的正常化,为此后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8. 淞沪会战

【答案】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历时3个月。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二、论述题

9. 简述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政策。

【答案】日本对沦陷区的统治是异常严酷的。

(1)政治军事方面。1938年底,日本首先在华北推行“治安肃正”运动。1941年春又扩大

为更残暴的“治安强化运动”,强化法西斯的保甲制度,采用“圈村”、“并村”,建立伪地方组织等手段,加强对中国人民的残酷统治。在华中、华南地区推行“清乡运动”。日伪军配合向新四军、游击队活动地区进行“扫荡”,进行大规模的“肃清战”。日寇妄图通过“清乡运动”强化伪政权,消火作为心腹之患的新四军,榨取江南的财富。

(2)经济掠夺政策。日本在华中、蒙疆地区疯狂掠夺日满缺乏的资源(特别是地下资源)。工矿业方面,日本采用“军管理”、“委托经营”的掠夺方式。在农村和农业方面,口军采用了强占土地、征收捐税、强制低价收购农产品、直接掠夺粮食等方式。除此之外,劳工也成为日本掠夺的对象。

(3)进行奴化教育,欺骗宣传。沦陷区的教育完全适应日本的奴化政策的需要。高等、中等甚至小学教育为日所控制,日语被列为必修课,教科书亦被篡改以适应日本侵略者钳制沦陷区正‘常教育的需要。社会宣传为日寇控制,报刊、影视主要进行“中日提携”、“大东亚共荣圈”及“皇军”战绩的宣扬。

10.1941~1942年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怎样进行建设的?

【答案】1941~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口战争非常困难的时期。口军集中侵华的百分之六十四的兵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扫荡”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顽固派加紧封锁包围解放区。在日、伪、国民党的联合进攻下,根据地发展极为困难。为扭转局面,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根据地的建设:

(1)思想上:从1941年开始,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为方针,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目标,在根据地开展了整风运动,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通过整风,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经济上:①从1941年开始,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在解放区最困难的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导方针,号召各解放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党的号召下,各解放区广泛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人民生活,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使解放区军民渡过了严重困难,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在各根据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通过这样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打击了不法地主,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从而推动了根据地的其他各项斗争,巩固了解放区的革命政权。

(3)军事上: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各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八路军由被动转入主动,扭转了困难局面。

(4)政权建设上:①实行精兵简政。经过精兵简政,提高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②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在政府里各占三分之一名额。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它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汉奸和反动派的各个阶级阶层的积极性。③加强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规定中央代表机关和各级党委为各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