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图画书是儿童语言与心理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以往研究更多集中于对图画书的语言教育功能研究,缺乏对图画书中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本体价值挖掘。本研究一方面通过量化分析及质性分析研究图画书中的心理理论内容的概况及呈现方式与特点;另一方面通过行动研究来检验心理理论视角的图画书故事讲述活动对中班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效果。
研究发现:
(1)图画书中包含有大量涉及心理状态的词语,其中3-4岁与4-5岁组图画书平均每三句话中就含有一个表达故事中角色人物认知、情感、欲求及道德评价等方面的心理状态术语,5-6岁组图画书平均每两句话中就含有一个心理状态术语。每出现3个心理状态术语,就含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心理状态术语。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图画书总字数及句子长度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字数越多、句子越长,心理状态术语的发生次数及类型就越多,但是图画书中词汇的丰富程度并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图画书中心理状态术语的特点是:①情绪范畴高于认知范畴、欲求范畴及道德范畴。且欲求范畴与道德评价范畴差异不显著;②各年龄组图画书的四个心理状态范畴在词频、词型均有显著差异,但各组的词汇丰富程度比率相近。
(2)图画书中41%的图片能够传达对应文本的心理理论信息,不能够传达的占58.8%,图片单独传达心理状态的只占0.2%。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各年龄组图画书的图片心理状态信息有显著差异,然而3-4岁组与5-6岁组差异不显著。
(3)频数分析结果显示,90本图画书中48%图画书在故事结尾处揭示出讽刺情境,其中是读者自己意识到讽刺情境的占17%,读者与故事人物一起意识到的讽刺情境的占31%。此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各年龄组图画书的讽刺情境无显著性差异。
(4)90本图画书中97%的图画书含有内在状态的语言呈现,80%的图画书包含有错误信念情境,呈现出人格描述的图画书共占77%。心理理论的内容在图画书中的呈现方式从图文表征的角度来看:①文字为主方式的呈现;②图片为主方式呈现;③文字与图画共同呈现;从图文结构的角度来看:①片段式的呈现方式;②连贯式的呈现方式。心理理论内容的呈现特点:①隐蔽性②多维性③渲染性④联结性。
(5)通过行动研究的结果发现幼儿在心理理论视角的故事讲述活动介入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有所提高:能够顺利地通过意外内容任务,且具有较高的错误表征叙说层级,在意外地点任务方面基本能够达到错误表征的第二个水平,但是在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方面表现出单一、不丰富以及日常习惯用语话。在真实表象任务中,幼儿表现差异不大,但是未能清晰的指明事情发生的因果联系。还发现幼儿能够尝试着合理地理解及推测他人的观念和想法 、能够正确认知他人情绪情感并尝试解释和体悟,能够顺利地进行假装扮演相关活动及游戏。此外提升了教师对故事类图画书阅读中心理理论内容的关注。
针对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教育建议:(1)强化理论基础,挖掘图画书中的心理理论内容价值;(2)引导幼儿讨论他人的心理状态,丰富幼儿心理状态术语输入;(3)基于心理理论视角提升故事阅读或讲述活动质量,具体包括①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角色的想法、行为及动机;②真假与虚实共现;③回溯故事脉络;④以幼儿为故事主角,类推故事情境;⑤运用多媒体或思维泡泡的形式丰富故事活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