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管理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最著名的激励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重要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主要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等等。
(2)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包括免受身体及情感伤害和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及住所不受威胁的需要。
(3)归属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在感情和归宿方面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情感等方面予以肯定。
(5)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在工作卜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五种需要之间存在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动。
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低级需要主要从外部使人满足,高级需要主要从内部使人满足。
2. 职务轮换
【答案】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专业分工过细带来的弊端,使员工有机会承担多种工作任务,学会多种工作技能; 另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使员工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情况,培养更广阔的工作视角,为员工今后的发展和升迁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
3. 管理幅度
【答案】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管理的下属的人数。确定管理幅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随机制宜,即依据所处的条件而定。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①管理者和下属人员的技能和能力。下属人员的训练程度越高,经验越丰富; 管理者就可以保持较大的管理幅度; ②所要完成的工作的特性。工作需要员工发挥创新性能力越强,则管理幅度越小; ③任务的相似性。其相似性越高,则管理幅度可加大; ④任务的复杂性。其复杂性越小,则管理幅度越大; ⑤下属工作地点的相近性。工作地点的相近性越大,则管理幅度越大; ⑥使用标准程序的程度。标准化程度越高,则管理幅度越大; ⑦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 ⑧组织文化的凝聚力; ⑨管理者偏好的管理风格等。
4. 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过程,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学者梅奥负责主持的_______。
【答案】霍桑试验
【解析】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过程,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梅奥负责的霍桑试验。澳大利亚籍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于1924一一1932年间负责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试验,即著名的霍桑试验。
5. 计划
【答案】计划是指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做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它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
(1)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①计划管理工作。管理学家基本上都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管理职能之一; ②以规划、预算等为主体的具体的计划形式。它们是实施计划管理职能的书面文件。其实,计划工作和计划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计划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形成计划不仅是计划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也是计划执行的指南。
(2)计划的分类。企业计划根据计划的广度,可分为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 根据计划的时间尺度,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根据计划的层次,可分为目的或使命、口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项目和预算等。
(3) 计划编制的主要步骤为:确定目标→认清现在→研究过去→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拟定和选择可行动计划→确定主要计划→制定派生计划→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6. 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行为的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过程划分为_______、________和意志过程。
【答案】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解析】这是第一版教材中的内容,虽然新版教材中己经删除,但这里再次考到了。大家可以作为补充知识了解一下。
二、简答题
7. 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案】一个计划包含组织将来行动的目标和方式。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科层次体系:
(1)目的或使命。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如大学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
(2)目标。组织的使命支配着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并且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是围绕组织存在的使命所制定的,并为完成组织使命而努力的。
(3)战略。指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指望成为什么样组织的愿景。
(4)政策。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并非所有政策都是陈述书,政策也常常会从主管人员的行动中含蓄地反映出来。
(5)程序。程序是制订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列。
(6)规则。详细地阐明明确的必需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其本质是反映了一种必须或无须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规则通常是最简单形式的计划。
①规则不同于程序。一方面规则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 另一方面可以把程序看作是一系列的规则,但是一条规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
②规则不同于政策。政策的日的是要指导行动,并给执行人员留有酌情处理的余地; 规则也起指导行动的作用,但在运用规则时,执行人员没有自行处理之权。
(7)方案(或规划)。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的其他因素。一项方案可能很大,一也可能很小。
(8)预算。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8. 简述Z 理论。
【答案】Z 理论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小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 理论和Y 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其研究的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Z 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Z 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忠心耿耿地工作; 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生产率; 而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1)要在员工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中实现向“z 型”企业的转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支持管理宗R 的“新的”平等关系; ②发展人际关系的技能; ③使雇佣稳定化; ④设立一种缓慢的评价和晋升制度; ⑤扩大职业发展的道路,发展非专业化职业道路; ⑥确立实行参与管理的领域; ⑦使整体关系得到发展。
(2) Z 理论下的团队的突出特点
①任务权力不等同于行政权力,职责规定与完成专业任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任务的完成与个人的能力、自觉性有关。一些非正式组织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行政权力”对工作的影响;
②人员就业和发展是稳定的,但整个外部“赶超型”的经济发展环境维持了个人应有的竞争危机感,从而促进团队的整体性发展;
③强调营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对每个人员的行为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支持团队宗旨的最终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