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对发展心理学研宄结果进行分析时,如何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

【答案】定性分析就是对发展研宄结果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是对发展研宄结果的量的分析。在对发展心理学研宄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关系,应注意以下两点: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存在着巨大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着眼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则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②依据不同。定量分析的依据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的依据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

③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④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⑤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分析,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正因为二者存在以上方面的不同,因此在对发展心理学研宄结果进行分析时,要根据研宄目的和研宄结果的性质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2)定量、定性分析虽然具有不同的基础假设、不同的程序,但二者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各有所长,在对发展心理学很多分析结果进行分析时,可以将定性、定量分析的成果相互补充,加深认识;同时,它们又可各施其长,如定量分析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定性分析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分析。在很多研宄中,可以将两种方法以不同方式(如马克斯威尔提到的整体式结合、分解式结合)适当地结合起来使用,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研宄结果的信度。

2.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结合思维发展的经典研宄加以阐述。

【答案】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具体如下:

(1)记忆的发展

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比婴儿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在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元

记忆初步形成,具体表现是:

①记忆容量的增加,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増加。

由于短时记忆在记忆理论和生活实践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关于记忆容量发展的研宄主要集中于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上。

②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印象鲜明、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

③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而词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语词记忆也在发展,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

④自传式记忆的发展

自传式记忆是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

儿童对新异事件的自传式记忆常常是相当好的。在3岁或4岁时参观过迪斯尼乐园的儿童,甚至在18个月之后,还记得许多发生于这次旅程的事件。

⑤记忆策略和元记忆逐渐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个体的记忆策略是不断发展的。

(2)思维的发展

①幼儿思维的特点

a.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b.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c. 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②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宄

,这是儿童克服各种心理皮亚杰“三座山测验”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

障碍逐渐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3)最初概念的掌握

①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

②最初数概念的掌握

掌握数概念,包括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以及数的组成。

③类概念的掌握

维果斯基的研究发现,6岁以上儿童只将单独的性质作为必需的、充分的依据。维果斯基称为“链概念”。

(4)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幼儿的思维带有极大的具体形象性,但由于经验的积累,特别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幼儿晚期,在其经验所及的事物的范围内,也开始能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3.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

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教育是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遗传

遗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①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研宄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

②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睦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对人格的形成有积极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都会对人格造成负面影响。

③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人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④出生顺序。阿德勒特别强调出生顺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他变化因素共同决定的。

⑤独生子女。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由于独生子女的特点,可能独生子女可能在独立性和人际交往上比非独立性子女稍差。

,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

(3)童年期经验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4)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同学、班集体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②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