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大学1062中国政治思想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评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局限。

【答案】孙中山是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为了改造中国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部分组成,它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1)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民族独立的取得、民族革命的成功,它是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的革命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平等独立、国家富强而提出的革命理论。

②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明确了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和民族革命的任务,具体包括:

a.“反满”,力求推翻满洲贵族的腐败统治,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以前倡导的民族主义的主要任务。民族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打倒清朝政府,解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专制统治,实行民族平等。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的“排满”并不是排斥所有满族人民。

b. 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这反映了孙中山救亡图存的要求,他的政治思想和革命活动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民族主义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2)局限性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揭露了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并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希望摆脱清朝的腐朽统治和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和民族解放的要求。但是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它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坚决的、彻底的反帝纲领。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认清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种反帝的不彻底性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最大局限性,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②它没有彻底摆脱大汉族主义倾向和种族主义色彩。它承认汉、满、蒙、回、藏等民族的平等,共同组成“多民族的国家”,但却把中国历史的发展单纯归结为汉族活动的结果,而无视其他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这说明孙中山还没有彻底摆脱封建种族意识的影响。

2. 试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史意义。

【答案】(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内容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来的。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此思想

主要体现于《海国图志》中,在此书的“叙言”中,魏源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公开地提出“师夷”,即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人。

①“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②在向西方学习“长技”的问题上,魏源一再强调其重要性,把学习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到关系民族安危的大事的高度来认识。

③“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④在对外贸易方面,魏源提出“款夷”思想,即反对封建顽固派那种闭关锁国的保守观点而主张保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正当的经贸交流。

(2)意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具体包括:

①冲决了清王朝“夜郎自大”的思想藩篱,看到了西方人的长技,并提出了学习方略;

②纠正了固步自封的心理病态,主动学习西方人的长技,用以抵御西方侵略;

③由注重器物的学习,逐步扩展到政治模式、思想文化理念的学习,拉近了中西距离,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3. 简述柳宗元的社会批判思想。

【答案】柳宗元的社会批判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柳宗元批判封建等级结构,即名门望族时代垄断政治权力。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的纲常伦理。柳宗元从否定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出发,对于传统的纲常理论也进行了批判。

(2)柳宗元指斥唐王朝的腐朽统治,贿赂公行而征赋乱,赋税不均是唐王朝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用法律严格约束官吏,核定民户资产,调整赋税制度,减轻贫民经济负担。

(3)宦官专权,朝纲败坏。柳宗元的《六逆论》否定了宦官、贵族等级特权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强调了“圣且贤”的用人标准,是有进步意义的。

4. 简述申不害的术治理论。

【答案】申不害是战国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在法、术、势三者中,权术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最为重要。术的本意是权术。申不害认为,专制君主要用权术来驾驭臣下,因为对君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群臣。君主用术驾驭臣下,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正名责实

申不害认为,君主应该明确群臣各自的职分,只有这样群臣才能勤恳地为君主做事。正名责

实的目的是控制臣下的行为,使臣下恪守自己的职分,不得违背君主的意志,不得有任何主观能动性。

(2)示天下以无为

无为是申不害借用了道家学派的这一概念,并且赋予其新的含义,使之成为君主愚弄臣下的一种手段。申不害认为,为了使臣下无机可乘,君主应该装得高深莫测,对于任何事情都不置可否。总之,聪明的君主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露声色,统观全局,洞悉一切。

(3)申不害的术治理论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提出的为君主专制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其主观目的是维护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他的术治理论虽然更接近于专制政治的实质,但是,它却为后来的统治者和政治野心家玩弄权术提供了思想武器。

二、论述题

5. 试论述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答案】康有为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使国家独立富强,他发起并领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戊戌维新运动,做出重大贡献。其政治思想体现在《心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等著作中。

康有为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未经深刻反思的庸俗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观。

(1)变易之法与进化论

a. 康有为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变易之义”的变化观点,认为儒家最重要的是经典是《周易》与《春秋》。他将传统经学的变化发展观点提升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且结合中国传统的变化发展观为维新变法立论。

b. 应当指出的是,康有为对西方近代科学的理解仍是一知半解、十分有限的,他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进化观念难免存在错误。但重要的是康有为开始探索近代科学的基本原理,并把它渗透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完善了变易观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根据。

(2)托古改制

汉儒为中国封建社会所作的制度都是托孔子的话,这就是“托古改制”。作为康氏“托古改制”说最重要的核心是“公羊三世”历史进化论的学说。康有为虽然也运用了“公羊三世”说,但他表达的却不是复古的观点,而是社会进化的观点。康有为把他的进化历史观应用到政治主张方面,就形成了他的维新改良思想。这样他就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康有为用“公羊三世说”宣扬历史进化论,这与复古倒退的历史观相比自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他所宣扬的进化论是庸俗的进化论,他只主张渐变而没有突变,只主张改良而不主张革命。

(3)资产阶级民权观

在充分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后,康有为又提出人性平等的资产阶级民权观,以论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康有为的民权观主要包括人性平等的自然人性论和君权民授的国家观。

①人性平等的自然人性论

康有为以自然人性论论证人性自由平等思想。在对待传统人性善恶的问题上,康有为宣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