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729中国政治思想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政治思想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荀子的礼治主张。

【答案】从性恶论出发,荀子认为社会政治规范意义上的礼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实行礼治,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制止人与人之间的争端。

(1)礼的起源

荀子指出在礼的产生过程中,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起了作用:①客观上人与人之间利欲的冲突,利欲冲突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动乱的结果则是人的贫穷;②圣人的创造,即先王制礼,其目的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利益上的冲突,防止社会动乱导致民众贫穷。

(2)礼的作用

荀子从国家与法的角度来认识礼的作用,在荀子看来,礼不仅仅是单纯的做人准则,更重要的是礼是为政的大节。礼的作用不仅是指导、约束个人的修身,更重要的是它是国家政治的需要,统治者要通过礼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3)关于礼与法的关系

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礼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为了实现礼的原则而运用的手段。礼是第一重要的,是制定法律的遵循,主张礼法并用。

(4)关于礼治和人治

荀子认为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人。礼和法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礼与法执行得好与坏,取决于执行法的人。为政由人,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5)关于礼治的具体内容

基于对礼的本质的认识,荀子提出了礼治的具体内容如下:

①法后王。法后王的基本内容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

②尚贤使能。在用人问题上,荀子主张尚贤使能,认为这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贤能有两个标准:一是道德标准;二是个人的才能。在用人的原则上,荀子主张根据人的才能而决定取舍。

③富国富民。荀子认为达到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包括:用礼调节人的物质欲求;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通过薄税敛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 简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理论。

【答案】董仲舒提出并深化了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大一统是春秋时期公羊家的思想范畴,董仲舒对该理论进行深入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此处的一并非对立中的统一,而是绝对的统一。

(1)“大一统”思想理论主要包括

①在政治上,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臣民要绝对效忠君主,一切以君主为重,一切服从君主,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在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和意志。

③政治上的专制需要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为辅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用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使统治者能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一统,而统治者也能在思想上有所遵从。

(2)对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评价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自秦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统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地位。

②但这也有相当大的消极作用:它从根本上阻碍了屮国占代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长期停留在解释传统儒家的思想学说水平上,其结果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没有发生过质的变革,中国古代社会也相应缺少了社会变革的文化动力。

3. 简述荀子的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答案】(1)荀子认为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两个:肉体生命的延续和精神对肉体的超越。在这两个问题上君主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让君主顺利地完成责任,就必须赋予他更尊崇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政治权力。

(2)虽然荀子所强调的外在权威包括礼法,但对礼法的强调最终仍归结为对君主权力的尊崇上,其理解有如下三点:①从礼法功能上看,礼仪没有主动性,只有在君主运用它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②从礼法与君主的关系上看,圣人创造礼法,是礼法的化身;③尊君师是礼的核心内容。

(3)与孟子一样,荀子认为圣人理所应当具有成王的合法性。其特点在于为了仁的原则可以对君臣伦理进行不得已的“权”。孟子强调成王的现实可能性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合法性理论本应具有的道德判断意义。荀子强调从最终能否成王的结果来判断,就将孟子的“得人心者得天下”转化为“得天下者必得人心”,从而使价值判断彻底服从现实政治运作的铁律。

4. 介绍唐太宗的依法治国思想。

【答案】唐太宗依法治国包括多个方面,重点有两点:

(1)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在唐太宗主持制定的《贞观律》中,明确了赏罚制度,法制建设得以加强。接下的《唐律疏议》的法制体系相对完善。

(2)严格以法治吏。这是唐太宗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择人任官,以及对于官员是否依法行政的处罚与奖励等。且对司法官吏的考核尤为严格。这些体现了唐初贞观统治集团法制思想内涵的高度的政治理性。

二、论述题

5. 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

【答案】(1)庄子用倒退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倒退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①最初没有圣人而产生了圣人;

②由最初的茫然状态产生了智慧;

③由最初没有政治制度而产生了政治制度。尽管对于社会历史的解释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但是却产生了强烈的批判精神。

(2)庄子的社会批判对象主要包括:

①庄子批判的对象是世人所称道的圣人。

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形成了十分浓厚的崇拜圣贤观念。在很多人看来,历史是由圣人创造的,人民是由圣贤教化的,礼仪制度是有圣贤制定的。而庄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三皇五帝治天下实际上乱天下。从此角度出发,君主与盗贼同质。盗贼仅仅盗窃财物,而诸侯却偷窃国家。

②庄子批判的对象是社会的伦理道德。

伦理规范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道德越败坏,礼仪规范越是隆盛。而仁义名利,正是社会衰败的凶器,只能使道德愈加败坏。社会伦理道德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③对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也持否定态度。

庄子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先王先圣留下来的经验都不过是糟粕,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由于人们过分的注重先王留来来的糟柏经验,因此现实社会的政治也就只能比先王的时代更糟。

④对世俗观念的批判,庄子淡泊名利,守道乐贫,对世俗的名利观念予以深刻的批判。 ⑤反对君主专制,崇尚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君主专制统治,是畋坏自然人性的重要原因。庄子反对一个政权“有为”的治理,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君主专制的统治是对民众的束缚,认为统治者的存在是对自然人性的一种威胁,只会对人性的自然造成破坏。

(3)评价

①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他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君主的统治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他对名利的批判,要求人们远离功名利禄,追求自然本性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这种批判精神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批判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

②但是庄子的批判又是激进的,他对现实的一切“进步”都批判,他的思想表现出的一种消极遁世的人生观,人兽可同居,人完全回归自然,却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庄子的社会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6. 试论述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及其评价。

【答案】王安石是我国封建专制社会中后期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所处的严重危机,在执政期间能够推行打击豪强、防止兼并的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