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51教育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的私人成本

【答案】教育的私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其包括的内容:学生家庭所支付的学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书籍文具和其他杂费;学生家庭或本人所支付的在校住宿费、交通费以及生活差距费;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

2. 教育需求

【答案】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它是制约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教育供给”相对。按照教育需求主体划分,教育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就社会而言,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各类专门人才和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就个人和家庭而言,指个人和家庭为满足某种精神和物质需要,对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前者由一定社会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发展计划的依据。后者受个人精神充实的欲望、就业与收入的选择、家庭经济条件和对子女未来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来看,亦受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3. 教育经济效益

【答案】教育经济效益也称教育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或教育经济效果,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即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表现为一定的货币资金。同物质生产领域不同,教育的产出包括:①直接产出,即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②间接产出,即这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投入社会经济之后,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收人(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教育经济效益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率,亦称教育投资的内部经济效益或直接经济效益,为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比较,以单位教育投入的产出或单位教育产出的投入衡量;二是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

4. 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

【答案】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收费水平的前提下,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变化1%,居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的比例。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收入阶层的高等教育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差异显著,最低10%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要远远高于最高10%收入群体,这也说明了低收入群体对高等教育收费标准的变化更为敏感,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收入

群体的承担能力,辅之以助学和奖学金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5. 教育社会需求

【答案】教育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教育社会需求是有限的,政府可以对教育的社会需求做出规划和调整。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人口状况。一个国家人口构成情况,包括其基数、增长速度和年龄构成,决定着教育社会需求的基本规模和走势。②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从两个方面影响教育社会需求:一是影响教育社会需求层次,二是影响教育社会需求持续性。③政策导向。政策导向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教育需求的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教育需求的结构上。

6. 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是社会与个人为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总和。它分为教育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直接成本。西方有些学者称教育社会直接成本为货币支出的成本,或称教育预算项目中支出的费用。教育社会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国家、政府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以及社会集资捐资的经费;教育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支付教育费用,诸如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住宿费、交通费和生活费等。

教育间接成本是社会和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有时也称“机会成本”“择一成本”。它由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包括:学校所使用的

;学校所使用的物质设土地、建筑物和其他设备等,如不用于教育而可能获得收入(租金或利息)

备因用于教育而免征的税收;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入学而失去就业机会,社会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

7. 复杂劳动

【答案】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与“简单劳动”相对。在同样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较多的价值。因为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而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因而,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产品,在价值上等于若干个简单劳动的产品。复杂劳动折合成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中通过商品生产者背后的社会过程自发形成的。把由教育与训练形成的复杂劳动折算成简单劳动,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通常采取的方法。

8. 筛选假设理论

【答案】筛选假设理论是指把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它是由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其创始人迈克尔•斯潘斯和思罗。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①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成是正比例关系,教

育程度高,工资水平相应高。这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同的地方。②筛选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③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雇主事先不能直接了解应聘者的能力,而进行专业培训需要承担相当的投资。但是,学校教育终究在入口(入学)和出口(毕业)进行过两次筛选,所以,雇主把教育的证书——文凭作为劳动力筛选的一种信号、一种标准来利用。④对一个寻找工作的人来说,受教育程度是表示他的能力的信号,对雇主来说,则是根据受教育程度信号挑选工人。某些西方学者认为,该理论描述和解释了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并因此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9. 度量一国一定时期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量指标是什么?度量教育经费在正规三级教育中的分配指标是什么?

【答案】(1)度量一国一定时期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量指标是教育经费投入量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而得出的,具体指标如下:

①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总额这些指标的数值及增长率中的比重。

②政府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③政府教育事业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④政府教育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⑤教育基本建设支出在基本建设总支出中的比重。

⑥按各级学校在校生计算的生均教育事业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2)度量教育经费在正规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可有三种指标:

①总量结构指标,即各级教育投资在教育总投资中的份额。计算方法为:某级教育投资/全部教育投资×100%。

也可计算公共教育支出,计算公式为:某级公共教育支出/公共教育支出×100%。

②生均教育投资比例指标,即三级教育按在校生平均计算的生均教育投资比值。其计算方法为,以小学生或中学生生均教育投资为1,计算中学或大学生均教育投资为小学生的倍数。

③生均教育投资指数,即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投资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计算方法为:某级生均教育投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0.阐述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并说明每个阶段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答案】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