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821西方哲学史(不含现代西方哲学)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实践与真理的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践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①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② 实践把人的目的、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其三种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以及科学实验。
(2)真理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其本质规定。它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从相对逐渐走向绝对,是它的一般发展过程。它来源于实践,随实践发展而发展。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它是具体的,不存在抽象的真理。它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3)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内容包含思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要判定主观思想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不可能从这种关系的任何单独的一方得到回答。在主观范围里是无法解决的,而单凭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也不能将主观和客观直接加以对照。只有依靠主观与客观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形式,才能检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②实践的特点
a. 实践的性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过程是把人的主观目的加以物化,实践的结果就是物化了的主观目的,由此检验出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践不仅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这是实践成为真理标准的内在根据。
b. 实践标准
第一,从它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来说,是绝对的;
第二,从它是在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是有条件的来说,则是相对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实践标准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这反映了真理标准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 简述物质生产对科学的作用。
【答案】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其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力一面:
(1)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2)物质生产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的水平,决定科学研究的水平。
(3)物质生产为发展科学所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在物质生产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决定着科学技术物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可能和速度。
3. 如何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案】(1)否定之台定规律的普遍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中普遍地起作用的基本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己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所证实。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
①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②任何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但其曲折性表现是大小相同的,即: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小同的曲折性。
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是特殊的,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更不能把它当做僵死的公式,形式主义地到处乱套。
4.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地提供了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不仅能使人们小断解决认识课题,而且也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3)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使神经系统受到新的刺激,从而逐渐完善和改变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使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5. 简析“意识形态”概念。
【答案】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
(1)内容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多种含义上被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法律思想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机制进行理论概括的意识形态。
②道德是通过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
评价的力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③艺术是用形象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人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包括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其特点就在于具体的形象性。
④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或境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⑤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总体性把握,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最一般关系,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分类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廿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①反映现实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已被消灭或正在被消灭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③反映现实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其中,反映和维护现存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在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并在文化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直接决定着文化结构的性质,并成为该社会的精神标志。
(3)评述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们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种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允、相互渗透,在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6. 如何正确理解交往的概念?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该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才能进行生产,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便无法生存和活动。
(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交往理论的研究范围,交往概念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4)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主体间性是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们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