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821西方哲学史(不含现代西方哲学)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 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 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 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 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答案】A
【解析】作为哲学范畴,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体现在它是客观的、多样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认为破坏草原植被,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因此造成灾难。
2.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
A. 地理条件
B. 人口条件
C. 资源条件
D.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都属于社会意识中的上层建筑分类,通过对社会存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由此产生的社会意识。因此,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一式。
3. 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心想事成”表达的是一种意识的决定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4.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 实践—认识—实践
C. 感觉—知觉—表象
D. 概念—判断—推理
【答案】B
【解析】一个完整的认识是对人的一次认识过程而言的,所以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就完成了一次认识过程。
5. 时间和空间是( )。
A. 物质的两种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认识材料的下具
D. 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实践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实践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6. 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又反过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
B.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
C.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包含
D. 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答案】D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把具体的原因和结果纳入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又是原因,反之亦然。题干中经济发展是原因,教育事业发展是结果; 而后教育事业发展是原因,经济再次发展是结果,这一过程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7.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答案】C
【解析】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头脑中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
8. 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指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一定并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9.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并且与围湖造田使许多湖泊蓄水能力大大降低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 一因多果
B. 一果多因
C. 同因异果
D. 同果异因
【答案】B
【解析】因果关系是复杂的。有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必然原因与偶然原因等。这多种原因的存在往往导致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情况。题干中的洪涝是结果,它是由降水量过大、植被破坏、河床淤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这正是一果多因的表现。
10.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做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 朴素唯物主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