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610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社会观念结构或思想上层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A. 宗教
B. 哲学
C. 政治法律思想
D. 道德
【答案】C
【解析】政治法律思想在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同时也最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因而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法律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它规定和制约着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思想内容、方向。它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中其它形式相互作用的中介。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答案】B
【解析】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包括:第一性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同一性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
3.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
A. 物质
B. 精神
C. 物质和精神
D. 神
【答案】C
[解析】二元论是指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4.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又从中国实际出发,说明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 科学的世界观和力一法论
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答案】B
【解析】AC 两项,哲学是理论思维的产物,不是自发形成的; 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不科学的世界观。D 项,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B 项,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6.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答案】A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地实际能力和水平。因此,生产力表示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7.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别是( )。
A. 对世界有无统一性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B. 对世界能否认识的两种不同观点
C. 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D. 对世界是否统一于物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A
【解析】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 即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二元论是一种不彻底的哲学。它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把精神看成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最终必然会倒向唯心主义。
8.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学说
B. 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C.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哲学学说
D.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哲学学说
【答案】B
【解析】“一元论”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9. 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在于( )。
A.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
B. 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C. 把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 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①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④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 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0.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 )。
A. 包括一切哲学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不包括旧哲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