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8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6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22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30

一、名词解释

1.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着重揭示原因WHY 和怎么样HOW 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西方的解释性、调查性报道,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2. 突发性事件

【答案】突发性事件是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这一类事件是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选题。突发性事件大多为灾难性事件,伴随着人类生命和则产的重大损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坏消息’夕、“坏事”,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难度比较大。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突发性的事件,多数媒体总是遵循“先简后详”的原则,先用消息抢先报道,将灾难的大致情况和损害程度抢先告诉读者,以满足读者尽快获知信息的心理需要。继而再采写详细的事件通讯,将消息中的“如何”以及“为何”要素一一展开,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探索,满足老百姓详知、深知的心理需要。

3. 社会观察通讯

【答案】社会观察通讯是指报道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的通讯。与传统的人物、事件、工作、风貌通讯不同,社会观察通讯并非着眼于社会上的某一个别人物、个别事件,或者某一方面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某个地方的风光风貌,而是在上述各类通讯的报道范围之外,用广角镜头透视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反映社会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新变化、新问题、新观念的通讯。在不同的媒体上,社会观察通讯有不同的称谓,“新闻观察”“纪实报道”“问题通讯”“调查报道”,以及某些报纸上的社会大特写等等都属于社会观察通讯。

4. “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答案】“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应该通过达到具体真实,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遵循新闻的基本属性一一真实性,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其强调的是新闻与事实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5. 谈话实录型通讯

【答案】谈话实录型通讯是指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在叙事记述型通讯中,往往也会涉及人物之间、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对话,但它并不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出现。而在谈话实录型通讯中,谈话无疑是主角。谈话成为主角,包括以下两项含义:①谈话在文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构成整个文本; ②谈话在文本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谈话的质量决定着全篇的质量,谈话的成败决定着全篇成败。

6. “两报一刊”

【答案】“两报一刊”是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两报”是指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一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文革中,“两报一刊”成为制造舆论的重要阵地。从1967年11月开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就联名发表社论、文章,这些社论和文章往往经过毛泽东的亲自审定,毛泽东的一些最新指示也主要通过这些社论和重要的文章公之于世,这些社论不仅全国各地的报刊要全文转载,广播电台也要全文广播,塑造、影响了文革时代的文风。

二、简答题

7. 分析下述材料宜用何种类型的导语,为什么?

附材料:

11月9日是本市开展的第七届“119”消防宣传活动日,也是本市第二个法定的消防宣传日。东城、西城、宣武等区分别在百货大楼、民族文化宫、北京西站北广场等地设立消防宣传中心站30多个,中心站前许多群众就家庭安全用火、用气等问题向有关人员进行了咨询,不少过往群众还观看了录像、文艺演出、现场灭火表演等。今天上午,全市各区县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各繁华街区、主要街道和人员集中场所,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消防宣传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从11月3日全市冬防大会后至今天,全市共开展消防演习680多次,参加人数达3万余人。

【答案】上述材料宜使用延缓式的描述型导语。描述型导语是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导语,其特点是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1)宜使用描述型导语的原因

材料中的事件并非突发或具体的事件,而是可以预知的宣传日活动,以场景、画面为特征,因此不适用概述型导语。

(2)描述型导语的长处

①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令读者不能不读;

②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强化新闻的报

道效果。

8. 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答案】新闻背景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说明性背景材料

说明性背景材料是指用来说明和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人物的行为活动的背景材料。其作用在于能使新闻内容容易为读者所理解、接受,使新闻的意义显得更为清楚突出。

(2)注释性背景材料

注释性背景材料是指用以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的背景材料。它通常包括产品或其他物品性能特点的说明、科技成果的通俗介绍、技术性问题的解释、名词术语的注释、文史记载的知识、风俗人情的介绍等。

(3)对比性背景材料

对比性背景材料是指那些能与新闻事实形成某种对比的材料。通常,这些对比可以从正反、前后、彼此等方面进行。作者通过两类性质不同的材料(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相对比,是非曲直、真假黑白、先进落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的思想倾向不言而喻。

(4)提示性背景材料

它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对新闻事实的意义有所提示的,或对读者有某种暗示作用的背景材料。

9. 新闻特写具有哪些文体特征?

【答案】新闻特写是由消息和通讯衍生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其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1)镜头感特写,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摄影或者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因此它在文体结构与形态上表现出了一种文字镜头的美。

(2)巧妙的“截取”。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较,特写更注重、或者说更讲究角度的切入。相对于一个完整的新闻事实,它所再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一个切面、一个瞬间、甚至一个细节,不可贪大求全。

(3)适当的“放大”。特写,即摄影中“放大了的近景”。因此,它对所截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再现时,与其他新闻文体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它要把这个事实所包含的内容,立体化地表现出来,对其局部要放大,要细化,以加强视觉和艺术效果。

10.怎样才能把新闻报道写得生动?

【答案】写得生动是指把新闻写“活”,即要求新闻报道富有感染力。想把新闻报道写得生动,就必须:

(1)在某些方面“生动”与“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

(2)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一个关键。具体包括:

①在绝大多数新闻事件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或者说,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