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640历史学基础(我校自命题)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汉武帝时,颁布了( ),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

A. 推恩令

B. 附益法

C. 左官律

D. 平准法

【答案】C

【解析】左官律汉代的专门法律。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规定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汉武帝规定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且不得进入

2. 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 )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终于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A. 查理

B. 揆一

C. 爱德华

D. 彼得

【答案】B

【解析】揆一,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最后一任长官。1662年为郑成功军队包围而投降离台。

3. 从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到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些变革的最大作用和社会后果是( )。

A. 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 不同程度承认土地私有,逐步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改变了国家的落后面貌

D. 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B

【解析】“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瘩征收不同的赋税,它客观上承认了田地私有,破坏“土地王有”的井田制; 而“初税亩”则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征收实物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而商靴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则从法律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三者逐步推动了新

的生产关系,即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4. 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同姓王,,铲除异姓王,欲借此确保刘家天下。但后来却出现了“七国之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分封制违背历史潮流

B. 休养生息政策使诸侯国经济实力增强

C. 自然经济自身的分散性

D. 中央放松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答案】C

【解析】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是古代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根本原因。

5. 龚自珍诗“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居快无加。从此烧尽虫鱼书,甘作东京卖饼家。”反映了他的学术转向( )。

A. 今文经学

B. 古文经学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答案】A

【解析】龚自珍二十八岁时(嘉庆二十四年)向刘逢禄受《公羊春秋》,从此,他转向今文经学,他曾赋诗云:“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这诗表明他受刘逢禄《公羊》学启发,而放弃朴学(虫鱼)而转向今文经学之愉快心情。

6. 契丹建国后,曾经采取“一国两制”(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要是因为( )。

A. 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

B. 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C. 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答案】C

【解析】辽太祖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

7. 宋初的土地政策是( )。

A. 禁止买卖

B. 禁止兼并

C. 控制集中

D. 不抑兼并

【答案】D

【解析】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宋史•食货志》),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8.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会现实? ( )

A. 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B. 陶器多为彩陶

C. 玉器的生产工艺水平超过了仰韶文化

D. 养蚕摸丝,纺织技术进步

【答案】B

【解析】大汉日文化晚期,陶器由早期红陶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还出现了彩陶,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9.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不所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引材料不能说明的问题是( )。

A.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 孝文帝名为南伐,实为迁都

D.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答案】A

【解析】北魏王朝保守贵族势力很强,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表明他对迁都的困难和保守势力的力量有充足的估计。

10.乾嘉有三大考史名著,不在其列的是( )。

A. 《十七史商榷》

B. 《廿二史札记》

C. 《廿二史考异》

D. 《文史通义》

【答案】D

【解析】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索、整理、归纳,并称为乾嘉三大考史名著。同时期的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未在其列。

二、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