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84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远交近攻

【答案】远交近攻是指战国时秦相范唯提出的兼并战争的策略。也是兵法“三十六计”的一计。大意是从地理上考虑,攻打位置稍近的国家而结交位置稍远的国家。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范雎为相,采纳了此策略,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范雎认为,如此“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这样既能破坏东方各国的合纵,又能巩固所攻占的土地。远交近攻之策对秦最终统一六国具有深远意义。

2. 郭店楚简

【答案】郭店楚简,即郭店楚墓竹简,是1993年10月从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出土的竹简,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兔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3. 甘露之变

【答案】甘露之变是唐朝南衙北司之争的代表性事件。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任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准各内外合势消灭宦官集团。开始时斗争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李训急于建功,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11月授意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卫大厅后的石榴树上降有甘露,以引诱宦官,围而杀之。但被宦官仇士良现场看破,李训、郑注、韩约等均被杀,文宗被监视,朝廷大权全归北司,史称“甘露之变”。

4. 道家

【答案】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它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四大派。

5. 门阀

【答案】门阀是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即门第,指家世族望,阀即阀阅,指功绩资历。门阀初指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累世显贵之家,其后形成为以门第阀阅为依据的等级制度和观念。自

秦至西汉,封建官僚的仕进尚不受门第阀阅限制,不少公卿出自于寒素之家; 东汉时,由于世家大族垄断察举征辟,操纵乡间清议,门阀观念逐渐形成;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

6. 国人暴动

【答案】国人暴动是指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又称氦之乱、国人起义。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继位,为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引起国人不满。公元前841年,国人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起义,围攻王宫,周厉王出逃。此后,政权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7. 名家

【答案】名家是指春秋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学派。因从事论辩名实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春秋战国,由于社会的大变革,“名实相怨”的情形十分严重,以致许多学派都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自己的观点来校正每件事物的名和实,以调整其矛盾。至战国发展为专门的学派,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惠施学说的要义是“合同异”,既强调对立物间的同一,又强调同一体内部的对立。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的观点。他只看到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绝对化,否认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其实就倒向了诡辩论,所以其中含有混淆辩证的矛盾观念。

8. 常平法

【答案】常平法是指唐刘晏推行的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其主要措施为:①在各道设巡院,以勤廉干练者为官,让其随时上报当地物价的涨落,政府如遇贵则卖,遇贱则买; ②让其每旬每月上报各州县的雨雪天气丰歉情况,在丰收地区,便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买粮食; 在歉收地区,则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卖粮食。这样就使政府能及时调整物价,稳定市场,政府也获得了大利。此法主要是结合市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9. 宋明理学

【答案】宋明理学是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北宋时,汉唐注疏之学没落,义理之学逐渐兴起,转而探讨有关宇宙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构成的原理,形成了宋代新儒学,理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北宋时期的胡瑗、孙

复、石介有理学“三先生”之称。至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即“理”、“气”等基本理学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了系统的理学思想,并使理学在宋理宗后取得官方哲学的地位。与朱熹同时,有陆九渊一派与“程朱”对立。金、元、明时期理学仍是思想的主流,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且到明朝王守仁时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峰。王守仁以“灵明”、“感应”说,使朱、陆关于心、物的分歧得到统一;以“致良知" 说,使朱、陆关于知、行的分歧得到合一。明末清初,实学兴起标志着宋明理学的没落,乾嘉考据又进一步促使了理学的衰落。

10.大礼仪

【答案】大礼仪是指明武宗死后无嗣,由堂弟朱厚熄继位,在立庙时,针对如何称呼生身父母而引起的争议。朱厚熄,庙号世宗,年号嘉靖,兴献王之子。世宗继位后,欲尊生父兴献王为帝。首辅杨廷和等认为,继统同时要继嗣,应尊孝宗为皇考,生父只能是皇叔考。中下级官吏张璁、桂萼等人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的心意,提出“继统不继嗣”,主张仍以兴献王为父,追尊为帝,而以孝宗为皇伯考。这就是“大礼议”之争。斗争的结果,杨廷和罢官。张璁成为内阁首辅。嘉靖十七年(1538)追尊皇考献皇帝(即兴献王),庙号“睿宗”,拊于太庙。大礼仪事件结束。

二、简答题

11.简述改土归流的含意与作用。

【答案】(1)改土归流的含义

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并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土官可以世袭,土司之间或有争斗,常为患边境,使中央政令难以贯彻实施,形成政府离心势力。

鉴于土司制度的弊病,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力强盛,雍正开始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雍正命其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同时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建城池,设学校;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又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设立府县的同时,添设军事机构。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基本实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新设营汛部伍的抽调使当地力量空虚,部分清军抢掠财产,一些流官贪赃枉法,肆意增加赋税徭役,给原土司叛乱提供和可乘之机。

雍正十三年(1735年),贵州古州、台拱地区苗民上层挑拨百姓叛乱,在丹江、黄平、凯里等厅州县为患,雍正派兵镇压未果。乾隆帝继位后,任命张广泗为七省经略平定叛乱,后下令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