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港口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实证研究

关键词:TEI@I方法论,贸易引力模型,SARIMA模型,;SVAR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BP神经网络,集装箱吞吐量,海运经济,港口经济

  摘要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港口系统受社会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现象、供应链管理思想和国际贸易发展等外在因素驱动;受港口客户降低成本和或追求高水平服务需求、港口间争夺客户竞争的加剧和实现港口功能的扩大和整合需求等内部因素驱动;同时受集装箱标准化运输和信息技术发展等技术因素的催化,港口自身、以及港口在运输物流链、区域贸易链、和全球贸易生产供应链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演化发展和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港口已经从过去的装载中心逐渐发展为全球贸易与物流中心,成为港口所处的物流链、区域贸易链、和全球产品供应链一部分和主要成员,价值链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港口本身是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动态开放系统,同时港口系统又逐层作为物流链系统、区域贸易链系统、和全球贸易、生产供应链系统的子系统,从而构成了包含港口子系统的层次性复杂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构成的不断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需要一个反映港口复杂系统的整个系统特性、功能和空间结构特征的港口复杂系统研究分析和研究方法框架,分析系统各层影响港口的关键因素及其与港口系统的关联性,揭示港口复杂系统的本质、动态运行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收集并研究港口系统、港口所属系统及其运行环境运行模式、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从而科学的规划港口未来的发展规模并制定长期战略决策。本文的创新点与特色如下:1. 基于系统理论基础及港口经济理论,构建了港口系统研究分析框架。该研究分析框架反映了港口复杂系统的整个系统特性、功能和空间结构特征,归纳了港口系统管理和运行的整体性及其与系统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港口系统研究分析框架不仅能够构成特殊的研究和认识港口系统的棱镜,而且还有着重大的研究港口系统方法论的价值。2. 基于本文建立的港口系统研究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融合模型、方法和技术,将定量模型、定性知识和集成技术相结合的港口系统研究方法框架。该研究方法框架克服了单一视角和技术研究问题的缺陷,从不同角度上使用不同方法的研究框架使获得的知识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更强,运行更科学合理、效率更高,以求达到满意的分析和求解问题的效果。3. 基于新建立的港口系统研究方法框架,构建了基于TEI@I方法论的港口系统集成预测研究方法框架。从该集成预测研究方法框架的研究步骤本生来分析,在TEI@I预测方法论中使用了不同的单独预测技术,如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基于文本挖掘的判断预测模型和一些智能预测模型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预测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是互补的。将这些技术集成起来会产生一个鲁棒的预测技术,从而获得了更满意的预测结果。4. 基于TEI@I方法论的港口系统集成预测研究方法框架,根据青岛港不同的影响因素和港口发展的不同特征,构建了青岛港物流货运量集成预测框架和模型,预测了2012年青岛港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并基于2012年青岛港集装箱货运预测和2011年环渤海地区集装箱运输环境分析,提出了青岛港集装箱货运发展的战略建议。5. 通过综合分析中国、中国贸易主要需求市场经济和贸易发展形势、结合中国各区域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情况及其运行态势,基于TEI@I方法论的港口系统集成预测研究方法框架,构建了中国10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综合集成预测模型,预测了2012年中国各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中长期来看,预计中国主要港口集装箱运输将从高速增长逐步发展为温和增长。6. 通过综合分析2012年亚洲地区经济、贸易和集装箱运输发展态势,基于TEI@I方法论的港口系统集成预测研究方法框架,构建了亚洲地区19个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综合集成预测模型,预测了这些港口2012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2012年多数亚洲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与2011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其中一些港口吞吐量增速在2012年预计将收窄到5%以下。7. 基于面板数据的贸易引力模型,建立了扩展的贸易引力理论模型,并应用到港口城市交通运输成本和效率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中。并基于我国四大港口城市出口到33个不同国家的1997-2008年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效地利用和提高我国不同运输模式的运作效率是保持和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8. 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选取中国八个港口城市:上海、深圳、广州、宁波、天津、青岛、大连和厦门的相关数据为模型变量。对中国八个港口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港口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成本和效率影响我国贸易的鲁棒性和显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