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当今时代,知识传播与扩散,技术创新和发展,成为推动全球化及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量。其中,产学研合作被看作是知识转换成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技术合同将合同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引入产学研的合作过程,运用法律的强制力在权利、义务和责任方面形成相互约定和双向约束,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我国长期面临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企业整体科技力量薄弱,有效的技术需求不足等问题。为加快我国产学研合作事业的发展,本文立足于产学研技术合同角度,运用不完全契约及产权相关理论,研究探讨了有关技术合同的合同类型选择,知识产权归属以及利益分配等重点问题,以期提供相应的理论分析,探寻适合的解决办法,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和水平。
具体研究过程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目前产学研技术合同的研究成果,并在总结现有文献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结构。第二部分界定产学研合作的概念,技术合同的作用及分类,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及技术合同的相关理论,并以北京市为例,探寻我国目前技术交易市场合同交易的现状,以此提出我国产学研技术合同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第三部分在技术合同类型选择问题上,运用不完全契约及产权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分析不同类型技术合同的知识产权权属及企业所拥有的控制权大小,比较在企业拥有和不拥有对知识产权独占控制权的情形下双方不同的投资激励,并总结企业和高校对于不同类型技术合同的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在第四部分分析技术开发合同中最优控制权配置的问题上,同样运用不完全契约的思想,即如何通过事前在合同中对控制权进行最优配置,进而约束代理方的行为,避免“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最后关于利益分配问题,在介绍现有文献合作博弈视角分析方法之余,试图将不同支付方式与产权问题相联系,提出相应的思考和探讨。最后总结全文,在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成功案例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完善措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