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界定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破坏性关系; 技术上运用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而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 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则政难以维持和农民难以承受的局面; 能够被社会接受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应当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经济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包括产量的持续性、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并与生态持续性紧密联系的。

②社会持续性

a. 社会持续性强调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

b. 持续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需求;

c. 社会持续性概念一般都有公平的含义,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③生态持续性

生态持续性主要关注于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长期的生态持续性要求维护资源基础的质量,维护其生产能力,尤其是维持土地的产量。生态持续性要求保护自然条件,特别是保护农业自然条件、基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 农贸市场的含义是什么? 特点有哪些?

【答案】(1)农贸市场的含义

农贸市场全称是农产品集市贸易市场。农贸市场的发展,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

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贸市场的特点

①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方式:以个体经营为主,存在大量的个体零售商贩

②个体零售商贩的构成:当地的个体经营者、来自农村的农民、城市的下岗工人

③货源途径:自产自销(小城镇和乡村)、批发市场(大中城市)

④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大量存在,在大中城市,逐渐开始被超市所取代

3. 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答案】(1)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过加工,或经过初加工的安全、优质、面向大众消费的食用农产品。

(2)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食品有以下特点:

①发展绿色食品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绿色食品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按照标准生产、加工、并对产品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③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

④对产品依法实行统一标志与专门管理。

(3)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指生产环境未受污染,生产活动有利于建立和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原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既不使用农药、化肥及生长激素类化学合成物质,也不采用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也不采用其他不符合有机农业原则的技术与材料,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可供饮食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4. 何谓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答案】(1)农业劳动力的相关概念

狭义的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广义的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或劳动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质量。

(2)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①农业劳动在时问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农业劳动必须遵循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人们要按照生产对象本身自然生长规律的要求,在不同的阶段及时投入劳动。这就造成了不同季节农业劳动的项目、劳动量、劳动的紧张程度的巨

大差异,产生了农业劳动季节性的特点。

②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由于地域差异以及空间上的位置固定性,使得农业劳动不得不在广大空间上分散进行,呈现出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③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农业生产包括众多的生产部门和项目,即使同一生产项目,在整个生产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和作业方式,使农业劳动具有多样性。

④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的各个劳动过程不直接形成最终产品,但各个农业劳动过程却相互关联,上一个劳动过程的质量对下一个劳动过程的质量或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以至影响最终的生产成果,甚至给下一个生产周期带来影响。加之农业生产对外界自然条件的依赖,农业劳动的最终成果或效益具有不稳定性。

5. 如何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答案】(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一一市场机制

①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要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产品的供给,不仅要不断追加各种要素,更需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只有技术的变革才使得生产曲线不断扩张,同样的投入才能带来更大的产量。

②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只有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才能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确保农产品良好的销路。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靠运用先进的技术。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开发,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

③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a. 只有技术的变革,才使得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均衡点不断推移,生产要素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利润水平得到提高;

b. 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采用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利润得以增加;

c. 率先采用新技术的农户与企业,往往能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

d. 在农业不断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情况下,需要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的总利润水平。

④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依靠科技进步,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实现以质取胜; 同时使产品成本降低,使产品在价格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

(2)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一一需求机制

①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对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村_、二产业的发展加快,对农产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优质化、高效化,这就促使有更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