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之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传播还可以采取什么别的模式?

【答案】对于传播的模式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总的说来,早期的看法比较简单,对于干扰因素、反馈以及社会环境等考虑较少,而后期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于传播模式不断作出修正,更准确地反映传播的真实情况。

(1)早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是Harold Lasswell提出的。他的模式通常被称作5W 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s (得到什么效果)。这个模式的特点在于它的简明扼要,把传播的过程清清楚楚的表现出来,对于传播学需要研究的几个主要环节都明确地指出,据此人们可以进行传者研究、内容研究、媒介分析、受者研究以及效果研究等。

(2)1949年,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共同提出了另一个线性模式,他们的模式把媒介作了分解,同时增加了另一个要素:信号以及干扰因素:噪音。这一模式对于传播的过程虽然比5W 模式有了更细致的分析, 考虑也更周到,但是它并未根本解决线性模式的缺陷。

(3)在50年代,Charles Osgood和Wilbur Schramm提出循环式的模式,把反馈这一重要概念加入到传播过程中。

之后,社会学家Jack Lyle 和M•Lyle把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置于总的社会环境中考察,从而涵盖了传播的外部结构。

2. 你认为哪几个定义对于你了解文化的内涵有帮助?

【答案】(1)文化的各种定义

①《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是这样解释的:a.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b. 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c. 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②Porter 和Samovar 对于文化是这样界定的:“文化是一个大的人群在许多代当中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获得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态度、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的积淀,以及他们获得的物质的东西和所有物。”

③研究实际问题的学者David Brown这样界定文化:“文化是占据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同所有的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集合体。文化是群体的多数一假如不是全体的话一所接受的生活的指南。”

④人类学家EdwardTylor 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和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2)通过以上的各种定义,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些看法

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定义对于我们了解文化的基本性质具有极大的意义。

3. 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答案】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

4. 为什么在汉语的见面语中有许多是与当时情景相联系的提问?

【答案】在汉语见面语中有许多是与当时情景相联系的提问的原因有:

(1)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在汉语中,见面语多是与当时情景相关的提问,这一习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当下有显著影响。在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强调合作性、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形成宗法为基础的社会,重亲缘关系,自己的邻里朋友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朋友间也往往接近于亲属关系,所以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对隐私的价值观不强,所以,在见面打招呼时,往往直接联系当时情景,以示关心,而没有探听他人隐私的考虑。

(2)表示关心。在打招呼时常常问对方在干什么,例如:“上学去?”“回家了?”“做饭呢?”。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语拉近双方关系,对对方表示关心,也是一种礼貌,认为越与交际有关,越亲近。

(3)这种问候方式也因人而异,同时随社会发展变化。对待熟人常采取这种方式。对待陌生人往往点到为止,不会用这一的见面语。文化程度高的人,注重对自己的保护,也较少采用这种方式,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往往用这种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化的保护,这种方式也在很多情况下被其他方式取代。

一、简答题

1. 在西方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常感到孤独,你对这个问题作何分析?

【答案】在西方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常感到孤独的原因:

(1)文化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家庭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中国人难以与陌生人发展个人关系。一般来说,中国人不愿与陌生人接触,不愿与他们交往。中国学生大部分都比较难融入外国学生的圈子。由于朋友少,父母不在身边,再加上志不同道不合,并且有些外国学生不是很喜欢中国学生,然后就会觉得孤独。

(2)可能是语言方面的问题。语言上不过关,这样的留学生口语水平仅限于语言学校毕业时的水平,用于日常生活交流还可以,但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则比较困难。

(3)留学生的个人自立能力都不太强,有父母在后面支撑,当初出国前抱定打造自己的雄心壮志己经消磨掉。这个时候,你绝对不能沉浸在这种孤独中,一定要想方设法使自己变得开心,国外的生活很精彩,一定可以找到使自己开心的方法。

2. “牛”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与bull 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有何异同?

【答案】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与文化之间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一种情况是AB 两种语言中的词汇概念意义相同,但它们的内涵意义不同。有时A 语言的内涵意义大于或小于B 语言,有时两种语言的内涵意义截然相反。

(1)“牛”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与bull 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的同

bull 与汉语文化中的“牛”就属于这种情况。英语中与“牛”相对应的词有bull , cow , calf 和ox 等,这些“牛”与汉语文化中的“牛”有着相同的含义,也存在不同的语义。

(2)“牛”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与bull 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的异

①汉语中的“牛”

a. 中国的牛文化,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传说,战神蚩尤和神农均为牛首人身,又传大禹治水时还受一头神牛相助。因此,“牛”在古代总是与仙人、神灵有关。

b. “牛”在农耕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民族对“牛”十分崇尚。因此,与英语中的牛多含贬义成鲜明对照的是,汉语中的“牛”多充满了褒美之义。

c. 例如,“牛”性情“温顺”,是勤恳和忘我精神的象征,汉语中常用“老黄牛”比喻“踏实”“任劳任怨”等的优良品质。

d. 此外,汉语中的“牛”也含有“固执”“倔强”的喻义,相关的表达方式有“牛劲”“牛脾气”等。

e. 在汉文化里,“牛”还以愚忠闻名。人们常把“不智不肖的庸人”称为“蠢牛”。讥笑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