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20专业综合一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参与

【答案】政治参与是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它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及其规模、程度也成为人们判断一种政体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

2. 民主政体

【答案】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即在个人拥有某种不可侵犯的权利的同时,社会应当确保所有人在影响其生活的决定中有平等的发言权。基本特征是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保障; 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 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公民社会(civilsociety )及其理论是随着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人权利至上。

3. 文明的冲突

【答案】亨廷顿于1993年在《外交事务》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 》一文,正式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其主要观点:

(1)在当今世界,文明意识与日俱增,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主线;

(2)文明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未来左右全球的最主要的冲突;

(3)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制度的发展,较容易在同质文明内部产生;

(4)文明的冲突是冷战后世界冲突深化的最新阶段,“非西方化”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趋势;

(5)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面临的头号威胁;

(6)美国国内以欧洲裔白人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同少数族群间的冲突,将是文明冲突的另一个战场。

4. 两院制

【答案】两院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分为两院。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这种制度。两院的名称各国不同,如美国叫众议院、参议院,英国叫上议院、下议院等。下议院议员通常按选区直接选举产生,名额按人口或选民人数的一定比例分配。上议院议员的选举办法和名额分配,各国不尽相同。有的实行直接选举,有的实行间接选举,如由下议院或地方议会选举,有的国家还有部分任命产生、世袭担任的议员。任何法律都须经两院通过,而下议院一般在提出财政预算议案方面有优先权。同时,两院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下议院的权力一般要高于上议院。两院制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而建立起来的立法机关,它实际上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5. 政治民主

【答案】政治民主是一种社会政治形式,以特定政治统治关系的确立为前提。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以多数决定为基本的规则,通过间接民主或直接民主的形式实现其价值和内容。在人类历史上,政治民主是确立和巩固阶级统治,推动人们广泛地参与政治决策,提高人们的政治能力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制度保证。

二、简答题

6. 简述中、西政治研究的发展脉络。

【答案】(1)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①古典希腊、罗马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城邦政治,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后期的柏拉图亚里十多德,希腊化时代的波里比阿以及罗马共和国时代的西塞罗。柏拉图提出了不少重要政治命题,诸如正义、政治德性、政体类型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更替,这些命题在19世纪甚至当今的政治理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亚里士多德从“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城邦)的动物”这一基础命题出发,系统阐述了关于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的观点,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类型以及法治等方面的理论。

斯多葛哲学派从公元前3世纪后期逐步盛行。斯多葛学派主张人类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之上的世界秩序。该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历史学家波里比阿,他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念分析罗马历史和政制。在波里比阿看来,罗马迅速崛起的根源在于其政治制度。后来的思想家西塞罗已完全摒弃了城邦的概念,并首先对“国家”作出界定,他指出,“国家乃是人民的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②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以圣·奥古斯丁的教父神学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为代表,《圣经》、上帝、教权成为政治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信仰领域的权威成为判断万物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

③近代时期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分权制衡等学说以及体现在其中的自然法、自然权利、主权、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等观念,成为近代乃至现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研究的主导框架。

④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

19世纪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传统,前半叶以历史主义者黑格尔、孔德和马克思为代表,后半叶则主要有“进化论”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斯宾塞、梅因和滕尼斯。与17, 18世纪政治研究的路径不同,19世纪思想家越来越将政治和社会的研究视为科学,研究者注重的不

再是有关人性的假设,而是政治制度和事件背后的事实依据,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解释日益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基础之上。

⑤西方政治科学的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 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b. 科学主义方法的运用,使现代政治科学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

c. 与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应,政治学研究开始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性的语汇系统。

(2)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①中国王朝国家的政治研究

政治与教化相互促进,彼此强化,整个社会的自治系统被完全纳入官僚国家的运行轨道,社会知识的功能在于为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其价值在于是否对巩固皇权有利,后者同时决定着国家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在政治学说方面,主要解决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此,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制定和解释礼乐、兵刑、职官、财赋等典章制度。

②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研究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衰朽,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代的危机促使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士开始寻求救国之道。在这一时期,政治研究除了从传统中开掘革故鼎新的思想资源外,更多的人将眼光投向西学,试图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中寻找民族振兴的道路,一度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就是在这一时期被介绍进来的。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使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949年以后,由于当时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受极“左”思潮的十扰,政治学研究在中国一度被大大地忽视了。1979年3月,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而遭到取缔的政治学学科获得了重建的契机。自此以后,中国政治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新时期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代恢复和发展了传统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代。这一阶段中国政治学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而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学的本土意识在加强,学者们寻求在充分借鉴国外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中国自己丰富的理论学术资源,来解释中国政治变迁和政治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总的来说,以上三个阶段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在改革开放走向深入、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7. 简述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的主要派别及其特点。简述联邦制国家的特点。

【答案】(1)按照对现存政治体系、政治观念利公共权威的态度倾向,可以把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主要派别分为三大类:保守的政治理论、自由的政治理论和激进的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