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威海)620专业综合一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多党制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竟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资本主义多党制国家又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国内多个政党势均力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在选举中长期保持绝对优势,因此,执政党或者是偶然在选举中获得相对多数的政党,或者是联合获得选举多数的几个政党的联盟。
(2)国内虽然存在多个政党,但是其中一个政党的力量长期占压倒优势,并且处于单独执政的地位。
2. 国家的政治职能
【答案】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指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由于这种职能主要是通过阶级的统治和镇压来实现,所以,有时又称镇压职能。国家的政治职能是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 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民主共和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政体形式,其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使,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实行限定任期制。民主共和政体按照不同职能机关和职位的地位和权限,主要可分为:
①议会制共和政体。在议会共和政体中,议会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而不掌握实权,他与议会君主政体中的君主的地位作用和享有权限相似,不同的是前者由选举产生,而后者为世袭继承; 前者政治活动负政治法律责任,后者则无须负责。
②总统制共和政体。在总统共和政体中,最高国家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总统和议员分别由选举产生,并有特定任期,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③委员制政体,其典型国家是瑞士。
4. 多党合作制
【答案】多党合作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这力面的典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则是革命的同盟军。作为它们利益代表的民主党派积极与共产党合作,参与民主革命斗争,
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历史基础。
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社会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原先的民主党派己成为它们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人士的代表,它们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5. 政治现代化
【答案】政治现代化包括权威的理性化,权力被集中于公认的公共机构手中; 政治功能专门化,职位和权力的分配越来越以个人成就为标准; 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衡量政治现代化的总的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政治依赖民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合法性的政治,才能保障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而有了宪政,民众的参与权才能得到保证。
二、简答题
6. 简述政治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
【答案】政治革命根源于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大量的新生社会阶层,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而当僵硬的政治制度不能为新生的社会阶层进入权力层提供渠道时,就产生了政治危机,从而导致革命,这是革命的一般的制度背景。如果比较一下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还会发现若干不同的与相似的革命条件。政治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
(1)经济条件。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条件是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强,使他们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均是如此。但是,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政治权力并以此来扩大财富。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时,经济条件都在改善,而不是恶化。
(2)阶级矛盾。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在革命前,在封建社会里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存在着对抗,在资本卞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对抗,革命成为必然。
(3)统治阶级腐败。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层的某种危机,即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给被压迫阶级的愤怒和不满造成一个爆破的缺日。光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对革命的到来通常是不够的; 要革命到来还须“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
(4)知识分子脱离政权。大批知识分子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
7. 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流变及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流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它们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格局、维也纳体系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格局、雅尔塔体系格局和冷战后的体系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格局
近代世界权力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①从国际层面看,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的局面己经走向衰落;
②从国家层面上看,民族国家称为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
③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王权逐渐取代了神权,各国君主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国际政治中的纷争更多地体现了决策者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意愿。
总之,此阶段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阶段。
(2)维也纳体系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欧洲扩张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结果之一是导致了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以法国、英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等占主导地位的多级格局。
(3)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格局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强国之间从两级对峙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时期。大战结束之后,美、英、法等过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同德国的同盟国签订了合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至1922年,美英日等过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订立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从而确立了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使得世界上出现了暂时的和平。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德、意、日等过经济、军事实力的小断发展,打破了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所建立的平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格局彻底瓦解,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排列组合。
(4)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和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为标志,形成了战后持续四!-多年的雅尔塔体系格局。
①雅尔塔体系格局维持的时间比以往任何一个格局都长,经历了形成、分化和解体三个阶段,对其后的世界权力格局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a. 冷战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
b. 两大阵营的松动与分化;
c. 两极格局的解体。
②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几次大的格局转换相比,这次格局转换有不同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a. 历史上,世界政治格局的转换,都是经过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打破既有国际力量的均衡,使旧格局归于瓦解,都是由战胜国通过国际会议划分势力范围,瓜分国际权益,确立以战胜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而这次格局转换的起因,不是新的国际力量压倒了旧的国际力量,而是旧的国际力量因内部问题而自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