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15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表达

【答案】政治表达是指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政策和行为。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政治表达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①政治集会,是特定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起来举行会议,联合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向政府提出某种支持或者要求;

②政治请愿,是公民向政府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事项的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③政治言论,是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2. 马克思主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中国政治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践,研究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3. 两院制

【答案】两院制的立法机构拥有两个议院。在两院制议会中,两院的职权划分各国有所不同,主要有三种情形:

(1)下院占有明显的优势;

(2)两院基本平权,上院略占优势;

(3)两院基本平权,下院略占优势。

主张实行两院制的学者则从孟德斯鸡的分权学说出发,认为立法机构实行两院制可以通过相互制约,防止议会专制,防止“多数暴政”; 还可以防止草率立法。

4. 准政府组织

【答案】准政府组织是指那些虽不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系统但却承担着某些公共职能的、半自治非政府组织。它们介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

5. 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资本主义国家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经过经济政治斗争,推翻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或与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妥协后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维护其政治地位和资本剥削关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基础; 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运行方式; 以普选制、议会制等形式为政治统治和治理社会方式; 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基本政权组织形式。在当今世界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

二、简答题

6. 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答案】(1)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最活跃、最富有能量的主角。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①具有固定的领土和定居的人民。这是国家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这是国家行使对内、对外职能的凭借;

③拥有主权。这是国家作为国际政治中行为主体的最重要的特征。享有主权意味着一个国家拥有独立自主的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并能够真正确立其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地位。与国家行为体不同,国际组织并不拥有固定的领土和居民,也不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2)国际组织是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是其成员协商与谈判的论坛以及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从而扩展了国家进行国际活动的空间,促进了国际协调与合作。另一方面,与国家行为体相比,虽然国际组织享有的权利是派生的、行动能力也是有限的,但国际组织在许多特定问题领域的决策和立法等对国家主权的行使构成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甚至制约着各国的决策过程。而国际组织本身作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它们之间也形成了“超国家”体系,实现了对国家间关系结构的超越。

7. 什么是部门政治理论? 官员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部门政治理论并不假定政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行为者,政府只是许多部分的总和,而各个部门均有自己的利益,因而政策过程就是各部门之间谈判和协商的漫长过程。

①行为者、利益和观点的多元状态,意味着政策过程是一个协调各方观点、建立一个一致或多数联盟从而能够制定一个政策的过程。

②在部门政治中,分歧与妥协过程的特点影响政策的输出。

③政策过程具有耗时性。

(2)官员理论的主要要素是官僚自主性、信息不对称和预算扩大化倾向。

官僚自主性既可能是由于行政对其部门利益追求的结果,也可能是政治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必然性产物。为了追求部门利益,行政机构有预算最大化倾向,因为预算越大,机构也就越大,机构

负责人的权力越大,其控制的资源也就越多。

8. 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案】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划分为五大阶段: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和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在商朝,其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了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就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代表着奴隶主统治的周王室日趋衰微,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这种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卞要围绕着“礼”与“法”、“神”与“人”、“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商鞍、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虽然其间历经离乱,但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却是其基本特征,为了维护这种统治,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糯合了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天人三策”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并提出了“罢黔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思想格局。

①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以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大厦。而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的原则,以儒家政治学说为本体,以西学皮毛为工具,终告失败。

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了寻求强国富兵之道,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其突出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介绍和倡导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资本主义蓝图,对封建政治学说产生了极大冲击。

③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我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首批代表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