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807中西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笛卡尔的普遍数学

【答案】笛卡尔的“普遍数学”是指他认为数学方法是用以研究科学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普遍数学是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数学的两个一般特征一一“度量”和“顺序”,当把它们运用于更大范围时,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界定,以获得更普遍的意义。数学的“度量”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比较,而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比如,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同质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的对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2.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3.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4. 皮罗主义的悬搁

【答案】皮罗主义的悬搁是指皮罗主义主张的认识事物的态度,即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悬搁”是中止的意思,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由于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皮罗声称,事物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不可判别的,因此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所以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

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二、简答题

5. 试比较康德的“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理性能力。

【答案】(1)感性与知性的比较

①不同点康德的知识论认为感性和知性具有不同的功能。a. 感性是指一种接受能力,感性产生表象,需要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并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b. 知性是指联结直观思维对象的能力。

②相同点感性和知性都可分为质料和形式。

a. 感性的形式是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感性的质料是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

b. 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即由时空统摄的感觉材料,知性的形式也是先天的纯形式。知性的纯形式是范畴;

c. 感性以直观提供对象,知性以概念思考对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知性与理性的比较

①相同点

康德认为知性和理性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②不同点

知性和理性以不同的逻辑形式为思想的途径。

a. 与知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判断,因而可以从判断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

b. 与理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推理,因而从推理的形式可以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即先验理念。先验理念是理性攀升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创造,它们只是符合三段式推理的上升趋向,并不与任何感性直观相符合。

但人们在思考这些理念时,总要对它们有所判断,人们又只有范畴这个判断工具。那么,人们把范畴运用于理念,犯了两个违反康德认识论原则的致命错误:

第一,范畴只有经验的使用,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非法的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没有客观有效性;

第二,范畴所适用的对象都是可知的现象,当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也同时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把不可认识的理念误当作知识的对象,这是一种幻觉,其结果是把先验理念变成了先验幻相。

6. 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由普罗泰戈拉提出,是哲学上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

(1)概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事物是对每个人所呈现的样子,事物是每个人所感知的样子。

(2)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一类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

(3)评价

“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7. 如何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思想。

【答案】“存在与思想是同一的”是巴门尼德的重要论题。

(1)“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巴门尼德区分了两条道路,肯定了真理道路的正确性。

①“真理之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

②“意见之路”: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这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

(2)存在与思想的同一性

①存在的内涵

巴门尼德的“存在”来源于希腊语中的“是”(be ),既可用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又可以单独使用,表示事物的存在。他说“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是指非“是”者是不能被表述和思想的。

②存在与思想

当巴门尼德在自然中寻求不变的本原时,发现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真正不变的是“存在”,他集中讨论了存在与思想的关系,认为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a. 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

b. 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

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即在感性认识中小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个命题是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后被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3)评述

巴门尼德混淆了“是”的两种功能,作为思想对象的“是”者之“是”和表达思想内容的“是”,把它们等同起来。但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对西方哲学具有深远意义。他关于两条道路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 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8. 笛卡尔是如何怀疑数学观念的。

【答案】(1)彻底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