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 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 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 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 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