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政治学(同等学力加试)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寡头统治铁律
【答案】由精英主义代表人物米歇尔斯提出来的。米歇尔斯通过对社会民主党的考察发现,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社会民主党不得不将自己组织起来,而一旦形成了组织,要让组织发挥最大的功效,就需要坚强的领导。一旦这些领导占据了高位,就倾向于将自己的权势看作是永久的,死死抱住权力不放,从而变成寡头统治。
2. 文明的冲突
【答案】亨廷顿于1993年在《外交事务》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 》一文,正式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其主要观点:
(1)在当今世界,文明意识与日俱增,文明是人类历史的主线;
(2)文明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未来左右全球的最主要的冲突;
(3)成功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制度的发展,较容易在同质文明内部产生;
(4)文明的冲突是冷战后世界冲突深化的最新阶段,“非西方化”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趋势;
(5)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结合,将是西方面临的头号威胁;
(6)美国国内以欧洲裔白人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同少数族群间的冲突,将是文明冲突的另一个战场。
3. 政党
【答案】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4. 政治体系
【答案】政治体系是政治行为主体所依赖存在的制度形式,是政治行为主体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
一。它不仅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体系,还包括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政治体系是政治行为主体所赖以存在的制度形式,是政治行为主体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政治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政府、政党和利益集团这样的社会政治组织,又包括政治个人。政治制度包括政府体制、政党制度、利益集团活动规则等,其中政府体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政治制度的设置和运转。政治制度的运转一方面表现为法律命令的实施,另一方面又受到法律的制约以及其他政治规范(政治信仰、政治传统和政治道德等)的影响。因此政治体系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政治理论。
5. 绝对主义国家
【答案】绝对主义国家,是指在这些国家之中,君主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且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的合法性源泉。
6. 立宪君主制
【答案】立宪君主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它通常存在于资产阶级在进行政治革命时力量并不十分强大,革命以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妥协而告终的国家,立宪君主政体本身就是这种妥协的产物。
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也不一样,立宪君主政体可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①二元君主政体形式上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限制,可是,实际上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钦定宪法权等权力。一元君主制一般存在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相对软弱的国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意志帝国,当代的尼泊尔、摩洛哥、约旦等。
②议会君主政体的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一般只具有国家象征意义。议会君主政体的议员是选举产生的,并有特定任期,君主则是世袭终身任职的,因此,议会君主政体只是部分意义上的残缺的君主制。这种政体通常是那些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不够彻底的国家采用的政体形式,当代的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国仍然保留着这种政体。
二、简答题
7. 新古典学派和福利经济学派在政府观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新古典经济学派
认为国家就是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是一头难以控制的怪兽,因此应该尽量限制其作用的范围。除非非政府不可,否则就不应该让政府介入。如果政府不发挥作用,市场就无法运转,政府才应该介入。政府的作用只应该限定在保护市场经济的范围内,具体地说:
①制定和实施法律,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
②界定产权,保护私人的财产权;
③监督合同的执行;
④维护本国货币的价值。
(2)福利经济学派
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必须干预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供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险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做公共物品,其特点是花钱的人与不花钱的人同样可以享受其好处。公共物品不是私人愿意提供的,必须由政府以税收和公共开支的形式加以完成;
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宏观经济稳定事实上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它不是市场竞争所能达到的,因此,政府应该实施充分就业计划,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节社会总需求:
③减少消极的外部性;
④限制垄断;
⑤调节收人和财富的分配;
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8. 什么是二元君主制?
【答案】二元君主制是指君主仍然拥有较大的实际权力的立宪君主政体,尤其是君主通过掌握内阁的任命权而控制着国家的行政权,因此内阁向君主负责,与掌握立法权的议会构成两个权力中心,故称为二元君主制。
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君主一般有否决权。在有的情况下,君主还可以任命和指派部分议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议会。在有的国家,宪法甚至是君主“钦定”的。不过,君主的权力毕竟由宪法做了规定并受到议会的某种程度的制约,君主制定法律尤其是做出重大决定时一般不能撇开议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同,两个权力中心的地位也有较大差别。
现代实行这种政体的主要是西亚的少数几个国家,但它曾经是许多早期资产阶级国家采用过的政权组织形式。1814-1830年波旁复辟王朝时期的法国,较近的1871-1918年德意志帝国、从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都是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德国皇帝和日本天皇实际上是真正的权力中心,而宪法的作用不大,议会的权力较小。18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英国的政体可以说仍然是二元君主制,虽然已经确立了议会的主权,但国王依然保留了许多重要权力。
9. 简述政治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
【答案】政治革命根源于政治矛盾和社会矛盾。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大量的新生社会阶层,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而当僵硬的政治制度不能为新生的社会阶层进入权力层提供渠道时,就产生了政治危机,从而导致革命,这是革命的一般的制度背景。如果比较一下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还会发现若干不同的与相似的革命条件。政治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
(1)经济条件。无产阶级革命的经济条件是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强,使他们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均是如此。但是,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政治权力并以此来扩大财富。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时,经济条件都在改善,而不是恶化。
(2)阶级矛盾。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在革命前,在封建社会里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存在着对抗,在资本卞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对抗,革命成为必然。
(3)统治阶级腐败。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层的某种危机,即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给被压迫阶级的愤怒和不满造成一个爆破的缺日。光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对革命的到来通常是不够的; 要革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