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811环境化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TCA 循环

【答案】TCA 循环又称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是指柠檬酸通过酶促反应途径,最后形成草酰乙酸,与丙酮酸持续转变成的乙酰辅酶A 生成柠檬酸,再进行新一轮的生物转化的循环途径。

2. K 区理论

【答案】K 区理论是指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凡是PAH 分子中具有致癌活性的,大多含有菲环结构。其显著特征是相当于菲环9, 10位的区域有明显的双键性,即具有较大的电子密度。因此,认为PAH 的致癌性与这个区域的电子密度大小有关。PAH 中相当于菲环9, 10位的区域叫做:&区》

3. 硫酸烟雾【答案】硫酸烟雾又称伦敦型烟雾,是指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

、湿度较高和日光较弱的气象条件下。颗粒物以及由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最早发生在英国伦敦。多发生在冬季、气温较低

4. 谷胱甘肽结合

【答案】谷胱甘肽结合是指在相应转移酶催化下谷胱甘肽中的半胱氨酸及乙酰辅酶A 的乙酰基,将以N-乙酰半胱氨酸基形式加到有机卤化物(氟除外)、环氧化合物、强酸酯、芳香烃、烯等亲电化合物的碳原子上,形成巯基尿酸结合物。谷胱甘肽结合,有力地解除了对机体有害亲电化合物的毒性。

二、简答题

5.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受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案】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受作用的主要机制如下:

(1)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

(2)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系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的跨膜吸收„

(3)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而不能进入细胞质影响细胞代谢活动,使植物对重金属表现出耐性。

(4)酶系统的作用。耐性植物中酶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时仍能维持正常水平,此外在耐性植物中还发现另一些酶可被激活,从而使耐性植物在受重金属污染时保持正常代谢过程。

(5)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使重金属以不具生物活性的无毒螯合物形式存在,降低了重金属离子活性,从而减轻或解除其毒害作用。

6. 简述多氯联苯的来源与分布。

【答案】(1

)多氯联苯的来源

可作为变压器和电容器内的绝缘流体;在热传导系统和水力系统中作介质;在配制润

滑油、切削油、农药、油漆、油墨、复写纸、胶粘剂、封闭剂等中作添加剂;在塑料中作増塑剂。

(2)多氯联苯的分布

由于多氯联苯挥发性和水中溶解度较小,

故其在大气和水中的含量较少。由于

物所吸附,故在废水流入河口附近的沉积物中

可从水中快速吸收

其富集系数为含量可高达通过食物链的传递,

鱼体中易被颗粒的含量约

水生植物通常范围内(湿重)。在某些国家的人乳中也检出一定量的

7. 砷在环境中的来源。

【答案】砷在环境中的来源可分为:

(1

)天然来源

砷多以无机砷形态分布于许多矿物中,

主要含砷矿物有砷黄铁矿

与雌黄矿

在某些煤中也含有较高浓度的砷。空气中砷的自然本底值为每立方米几纳克。其中甲基胂含量约占总砷量的20%

。地面水中砷的含量很低。

某些地下水水源的含砷量极高

砷量。

雄黄矿

且为三价砷。温泉活动地区的水源含

(2

)人为来源

环境中砷污染主要来自以砷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农药。如砷酸铅、乙酰亚砷酸铜、亚砷酸

钠、砷酸钙和有机砷酸盐。

某些苯胂酸化合物,如对氨基苯基肿酸,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家禽和猪,也用于治疗小鸡

的某些疾病。

砷还可用于冶金工业和半导体工业,如砷化镓与砷化铜。所以,工厂和矿山含砷废水、废渣的排放,以及矿物燃料燃烧等也是造成砷污染的重要来源。

三、论述题

8. 试比较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答案】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如下:

(1)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原理

以离子价为为依据,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等价交换。

(2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特点

离子电荷数越高,

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越大,水化离子半径就越小,

因而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土壤中一些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

(3)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原理

带正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阴离子与溶液中阴离子进行交换。

(4

)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特点

土壤阴离子与胶体微粒或溶液中的阳离子形成难溶性沉淀而被强烈地吸附。

各种阴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的顺序如下:

9. 试阐述几种无毒无害的反应介质。

【答案】无毒无害的反应介质主要有:

(1)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在化学反应中既可作为反应介质,也可作为反应物质参加反应。作为反应介质,超临界流体具有多种特性,诸如高溶解能力、高扩散系数、可有效控制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无毒和不可燃等。

这些特性使其只需改变压力即可调控呈均相或呈非均相的反应相态; 对受扩散控制的一些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