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有效教学 行为是能够促使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判断自身行为的有效性, 那么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极大地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 是否对新课程有效,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文献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着眼于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仍显不足,体系的建构 还很不完善,更缺少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因此,本研究论文通过文献分 析、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有效教学行为的概念、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以及 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和教师在实践中的行为转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以期澄清人们对教学行为的模糊认识,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 的参考。 在本研究论文的视野里,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的生命活动方式,是教 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教学行为 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教学行为是联系教学系统中观念因素和物质因素的 纽带,可以改造教学观念,选择合适的物质条件,主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系 统的核心部分。由于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可以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被划分成有效教学 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所以人们总是以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来表达对教学的价值追 求。因此有效教学行为的判断也应以课程与教学目标为依据,有效教学行为应是对 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效的行为,无效教学行为则相反。 本研究表明,有效教学行为在总体上表现出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 功能多样性和有效的相对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 一定的普适性。在现阶段的中国,由政府制定的新课程标准理应是目前中国基础教 育发展方向的代表。据此,现阶段有效的教学行为应是对新课程标准有效的教学行 为。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应该体现出开放、解放、反思,支持以及公 平的特征,符合世界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潮流。本研究的观察结果证明,中 小学教师正在努力摆脱传统的影响,开始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衡量自身教学行为 以及整体教学的有效性,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行为逐渐丰富,并向开放性、 目标的整体性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标示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同时,我 们也发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教学秩序管理和教学 时间管理都面临着挑战,学生的两级分化严重,教学行为的个体适应性不足,教学 行为的使用比较刻板,教学行为选择具有随意性,更缺乏理性的引导。目前,我国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全面推进阶段,教师新的教学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确 立,旧的行为模式也很难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变革,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我们应将问 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深化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