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关中盆地全新世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的响应

关键词:全新世,黄土-古黄土,环境变化,新石器文化,关中地区

  摘要

  关中盆地地处黄土高原,区内全新世黄土一古土壤序列蕴藏了丰富的环 境变化信息。同时,关中盆地又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最早进行农 牧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本论文通过对北刘剖面的详细研究,揭示全新世以来 环境变化的规律,并结合本地区人类文化的发展,探讨人类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 应。北刘剖面位于尤河上游两支流稠水河与清水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在清水河 二级阶地上。在对新石器时代北刘文化遗址周围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选择了 该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全新世黄土一古土壤在此处出露约5米,且发育完整,层 位稳定,界限分明,较完整的保存了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由于剖面 点选择在文化遗址中心的外围,既能避免人为扰动破坏全新世地层造成的气候环 境记录失真,又能记录和保存人类活动的信息。因此,北刘剖面是研究全新世以 来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一个理想剖面。   为了尽可能准确的获取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和人地关系演进的真实 环境背景,本次研究在野外详细考察和大量室内实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多项 用于再现古气候环境的代用指标进行了分析,这些指标包括粒度、磁化率、碳酸 钙和pH值,还对粗颗粒(>O.1mm)成分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通过对 这些气候代用指标的研究和比较,本文较清楚的揭示了关中盆地的气候环境变化 和人类文化演进过程,探讨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文化演进之间的耦合关系。   全新世气候有明显的波动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全新世初期(末 次冰期结束至8500aB.E),气候表现为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是末次冰期结束 向冰后期气候转变时期,但仍以冷干为主;此阶段本区沉积物中含有洪积成分。 (2)8500~6000aB.P.,为全新世以来温度最高、降水量最大的最适宜期,在 这种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成壤作用最强。(3)6000~5000aB.E,是全新世以 来温度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冷干时期,在这种冷干气候条件下,沉积速率增大, 成壤作用微弱。(4)5000~3100aB.P.,气候表现为温度升高,降水增大的变 化,但温度和湿度总体上不如以上提及的最适宜期。(5)3100aB.E至今,气 候再次出现温度降低,降水减少的变化;在气候条件趋于冷干,沉积速率增大, 成壤作用。   在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人类文化演进,本文认为人类 文化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是十分明显的,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具体 表现为:全新世初期(末次冰期结束至85OOaB.P.),气候仍以冷干为主,受气 候等条件影响,本区人口数量较少,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转型期;8500 ~6000aB.P.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气候暖湿,环境条件优化,该期中期出现 了老官台文化,该期中后期出现了仰韶早期文化。6000~5000aB.P.为气候恶 化期,该期初期气候的变化刺激了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仰韶文化最繁荣的庙底沟 类型文化,该期后期随着资源环境的持续恶化,出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类 型文化。5000~3100aB.P.气候又转为暖湿,这一阶段较早时候发展了龙山文 化,后期人类文化发展进入夏商人类文明时期。3100aB.P.至今人类文明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强度的范围也进一步的扩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