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8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①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②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并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3. 错误的认识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判断理由主要有: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反映。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小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4.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案】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5. 简要说明社会发展的动力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

化和发展。

②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一,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第二,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第三,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③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第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⑤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表现在:

第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社会发展的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

①这些动力中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是基础,其他动力只有在解决和推动基本矛盾运动中实现动力作用。

②这些动力中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也要依靠其他动力。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6.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如何认识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主要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