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中西音乐史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沈心工根据日本歌曲《手戏》编创了乐歌《体操—兵操》,该曲又名( )。
A. 《竹马》
B. 《革命军》
C. 《男儿第一志气高》
D. 《黄河》
【答案】C
【解析】我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始作于1902年的《男儿第一志气高》(原名《体操—兵操》),这首歌也是“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先生留学东京时的处女作。相对于古文,《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歌词通俗亲切,便于理解: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2. 我国近代史上最早有计划地深人民间、实地调查和采集民歌,而且用其素材进行创作的作曲家是( )。
A. 刘天华
B. 赵元任
C. 马思聪
D. 黎锦晖
【答案】B
【解析】赵元任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将中国民歌予以多声改编配置的作曲家。1935年,他为电影《都市风光》写的片头曲《西洋镜歌》,就吸取了民间说唱的音调,揭露和批判了当时都市生活的黑暗。赵元任特别注重音乐语言的地方风格。例如,《听雨》将常州话吟诵古诗的音调加以扩展,《卖布谣》是在无锡方言音调基础上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了京剧西皮过门的音调。
3. 学堂乐歌《祖国歌》是以哪首曲调填词的( )。
A. 《孟姜女》
B. 《茉莉花》
C. 《老六板》
D. 《无锡景》
【答案】C
【解析】李叔同于1902年创作的《祖国歌》是学堂乐歌代表作。旋律采用“老六板”。歌词是: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 呜呼,唯我大国民! 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 呜呼,大国民! 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4. 《中国音乐史纲》是由( )撰写的。
A. 王光祈
B. 杨荫浏
C. 昌骥
D. 叶伯和
【答案】B
【解析】杨荫浏1944年完成的《中国音乐史纲》,不仅认识到“传统”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更注意到传统音乐中保存着历史音乐。真要彻底了解中国音乐史,必须是在民间音乐大量的发掘之后。《中国音乐史纲》成为中国音乐通史类写作的范例。
5. 刘天华所编丝竹合奏曲是( )。
A. 《变体新水令》
B. 《汉宫秋月》
C. 《改进操》
D. 《三六》
【答案】A
【解析】刘天华编写的丝竹合奏曲为《变体新水令》。B 项,《汉宫秋月》是中国名曲。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C 项,《改进操》是1927年12月刘天华为纪念“国乐改进社”成立而作的一首琵琶曲。表达了作者对立社的喜悦和对振兴国乐的信心与期望。曲中前一部份模拟古琴技法,并在第二段采用了复音试验。D 项,《三六》又名《三落》、《梅花三弄》,原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1962年,顾冠仁改编成弹拨乐合奏,对原曲结构做了删减和更动,增强了音乐的力度、速度和情质的对比; 使乐队色彩变化丰富。
6. 抗战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的词曲作者分别是( )。
A. 桂涛声,麦新
B. 赵启海,冼星海
C. 赵启海,吕骥
D. 桂涛声,冼星海
【答案】B
【解析】《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完成于1938年9月。曲调旋律挺拔矫健,节奏铿锵有力。歌词雄壮豪迈,极富号召力,是当时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
7. 《解放区的天》曲调根据( )改编而成。
A. 陕北道情
B. 陕北民歌《骑白马》
C. 河北民歌《十字调》
D. 陕北民歌《秋收》
【答案】C
【解析】《解放区的天》,又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刘西林于1943年根据冀鲁民歌曲调即河北民歌《十字调》填词而成。歌词: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嗨嗨伊咳呀嗨,呀呼嗨呼嗨,呀呼嗨嗨嗨,呀呼嗨嗨伊咳呀嗨。
8.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下列哪一部电影的主题曲? ( )。
A. 《红孩子》
B. 《英雄小八路》
C. 《闪闪的红星》
D. 《小兵张嘎》
【答案】B
【解析】1978年10月27日,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故事片《英雄小八路》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9. ( )享有“百戏之祖”“百戏之乳”的美誉,它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贡献,意思是说,凡其后来的剧种,鲜有不受其哺育和滋养的。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其优雅、圆润、婉转的“水磨调”唱腔深深地打动着所有的观众。
A. 昆曲
B. 越剧
C. 京剧
D. 汉剧
【答案】A
【解析】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自明代中叶起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