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之文物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汉丝织品
【答案】汉丝织品是汉代的中国种桑养蚕、螺丝织帛而成的织品,在我国多处墓中具有出土。出土的丝织品按织物组织分为:平纹组织,纤细、稀疏方孔、轻盈的平纹丝织物:纱、绢(纱之更轻薄者)、缣(细绢也)、縠(有皱纹的纱)。绞经组织,质地轻薄透亮,经纱互相绞缠后呈椒孔的丝织物:罗,分为素罗和花罗,其中花罗是在绞经罗纹地上显花纹效果者。斜纹组织,显花的绮、锦和绒圈锦。绮有经畦纹显花、阶梯纹显花和变形斜纹组织显花三种。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轻的高级提花织物,可又分两色锦、色色锦和多色锦等,它代表了汉代丝织技术的最高水平。
2. 秦半两
【答案】秦半两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3. 吉州窑
【答案】吉州窑是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也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尤以黑釉瓷产品著称。
4. 蚁鼻钱
【答案】蚁鼻钱是楚国货币,其形体较小,体呈椭圆形,上尖下圆,面凸背平,尖头有一小穿孔,又似背面磨平的贝,故常以铜贝称之。其人者长1.8厘米,重4~5克,小者不足1厘米,多数重2.5~3.5克,最重的有4.2克。面上有阴文似蚂蚁状,看似蚂蚁歇于鼻尖。又有类“哭”字者,或称鬼脸钱。在两湖、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都有蚁鼻钱的出土。
5. 景德镇瓷器
【答案】景德镇瓷器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的景德镇窑所烧制的瓷器。该窑生产的瓷器色质如玉,得到宋真宗的赏识而取名景德镇,其白瓷是景德年间的贡品。这种白瓷实际上即景德镇窑所创烧的青白瓷。其胎薄、胎质洁白坚硬、釉面光亮、胎釉透明度高,具有晶莹碧透、色质如玉的外观效果。元代烧制出卵白釉色的枢府瓷和青花瓷。明清以后有了更大发展,以压倒优势冠盖于全国各瓷窑,并设立御器厂烧造官窑器供宫廷使用,烧造瓷器的釉色和品种也更加繁多。
6. 里耶秦简
【答案】里耶秦简是指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的秦国简牍。古城出土了三万六千多枚秦代简牍,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其材质绝大多数为木质,极少数为竹质,均为毛笔墨书。内容涉及邮传、历术、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当时的官署档案,为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献资料,将极大地丰富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
7. 越窑
【答案】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青瓷窑,分布于浙江省余姚县上林湖一带,因其地古代属越州而得名。它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唐代中国瓷业生产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是“南青”的代表。陆羽《茶经》称其产品“类冰”、“类玉”,列于诸窑之首。其唐末、五代之际产品被称为“秘色瓷”,并成为贡品。越窑瓷器在唐宋时期不但畅销国内,还大量运销到国外,除日本及东南亚外,还远销到西亚、东、北非洲各地。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8. 平安帖
【答案】平安帖是东晋王羲之书写行书尺牍作品。《平安帖》,又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两帖连为一纸,称“平安三帖”。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
9. 钧窑
【答案】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县。因地属古代钧州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唐代,盛烧于北宋晚期和元代,衰落于明清之际。北宋晚期曾设“钧官窑”烧制专供宫廷使用的瓷器。窑址在禹县城关附近的钧台(也称八卦洞窑),其余窑址比较密集的是在县城西南30公里的神屋镇一带。它属北方青瓷系统,以五彩缤纷的釉色窑变而著名,其特点是使用一种蓝色乳光釉,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其中尤以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最为名贵。其胎骨坚硬,褐紫色或浅灰色。釉厚、釉泡较大,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蛆酬走泥。产品种类有奋、尊、洗等陈设瓷及碗、瓶、盆等日用品。
10.转山头
【答案】转山头又称“套山头”,是中国书画作伪方法之一。造假者将没有名气的山水画家的作品题款的上部,顺延远山轮廓全部剪去,再用同样的纸照原样按上,润色、改题大家名款,或者从字册中的旧款移来,这称为“转山头”。
二、简答题
11.中国金石学的发展步骤。
【答案】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上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中国金石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近代考古学期
(1)萌芽期
金石学的萌芽大约可以追溯到东周时代,但研究者甚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 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 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产生。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2)发展期
在宋代,金石学和考古学发展成独立研究的学科,宋代时期的金石学和考古学发端于宋真宗时期对古铜器的研究。这个时期的作品有刘敞的《先秦古器记》,欧阳修《集古录》,吕大临《考古图》等等。
(3)兴盛期
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其后又出现了许多金石学著作。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4)近代考古学期
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仍有学者进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独立的金石学己不再存在,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12.简述陶器损坏的主要原因。
【答案】(1)陶器损坏的内因
陶瓷文物由于质地疏松、多空隙,吸水性强,因而很容易吸收雨水或地下水。地下水或雨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