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823比较文学基础理论与汉英互译之比较文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答案】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

(1)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体系。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就是这一方向下研究的典范。这篇文章把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绘画融汇为一体,丝毫没有在两门学科中寻找表面类似的硬性拼凑感。这篇文章的研究视域既跨越了学科,又跨越了民族、语言与文化。

(2)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与文学作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都与文学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并且都是有着独立性和体系性的学科。仅在这一层面意义上,文学才可以与之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3)跨学科研究的对象之间应该具有相关性。如果我们把“文学与化学”、“文学与市场营销学”、“文学与病理学”进行比较研究,这就显得因两种学科关系过远缺憾内在的意义链而牵强附会。

2. 你认为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同质还是文化多元,为什么?

【答案】全球化的趋势是文化多元,原因在于:

(1)全球化既造成了文化的同质和一体,也有促成文化多元并存之功

若无全球化的普及,各种文化仍然只是自为的存在,很难产生相互了解和沟通的需求。正因为全球化,才出现了西方主体性之外的“他者”,东方文化才作为一种可与西方相对照的力量出现,文化多元才成为可能。

(2)全球化一向被视为抹煞了文化的差异、制造文化趋同的罪魁祸首而为人所垢病

特别是遭到多元文化主义者的批驳与抵制,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之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全球化并不等于一切文化可以平起平坐,毋宁说全球文化共享是处于优势的文化给我们制造的一个幻像。

3. 为什么说从比较文学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在学理上拓宽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视域?

【答案】从比较文学的多元开放视域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可以满足从多元文化身份的视域对其进行审视,从而探寻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中国文学与外域文化的关系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把中国文化传统带向世界各华侨栖居地,这种走出中国本土的汉语文学创作在外域把中国文化传统与各华侨栖居地的本土文化整合在一起的关系,更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2)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中,中华母体文化意识与居住国文化意识处于既相冲突又相融合的状态,还可以从比较文学的学科视域对这种既相冲突又相融合的状态做细读式的研究。

(3)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来看,海外华文文学的东西方两大板块在中国文化的承传和延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也是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的很好的课题。

(4)从个案研究的角度,把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带入比较文学中进行有效的研究。如在对文化身份的表现方面,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小说取得了较大的实绩。

4. 怎样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

【答案】正确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具体如下:

(1)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自觉性

民族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方法论在研究中下意识地使用; 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一一本体而出现,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本体论在研究中自觉地使用。

(2)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主要服务于一般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目的

这类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史前时期己经大量存在。比较文学更重视的是多边文学之间的关系,重视的是隐藏在种种文学现象背后的共同机制。

(3)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视域具有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除了为文学研究提供多种角度和立场外,它还重视对自身的审视,即对可比性机制的检视。

(4)比较视域不把两个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硬性类比

比较视域还要审视这种研究的效果如何,也就是这种研究是否揭示了某种文学关系。两个民族以上文学研究的是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既关注这种文学生态的多样性,也关注隐藏在这种多样性背后的深层结构,即他们的共通性。

(5)比较视域的自觉性还体现在它并不固守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打破文学的界限后,扩大了文学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目标,人们可以把文学作为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艺术学乃至于自然科学的文本,研究一定时期社会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或总体状况。

5. 请思考文化研究的得与失。

【答案】对文化研究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同和提倡者认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反对者则斥之为一种寄生现象,是毁灭文化的刺耳杂音。

(1)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

英美的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理解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形成过程的一种努力。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流行、知识群体的瓦解、全球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形成,这些普泛的历史发展状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旱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导致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这些事件编年史式的记录,也雄心勃勃地参与、甚至干预到其中,顺理成章地,文化研究者也不再把自己视为提供一种论述的学者,而是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者。

(2)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却恰恰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文化研究之所以被称作解地域化的场所,正是在于它反对学科体制化,并以此为解决问题之道。然而,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了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规则。

文化研究自身的擅变引起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对它谈得越多,越不清楚自己在谈什么。于是,文化研究者似乎面临着跟当初比较文学者试图界定其学科性时相同的困境,这是一种非某个简单的断言就可以解决的真正的二难处境。

6. 请思考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有什么样的前景?

【答案】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对多元文化主义非常关注,对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如何定位发展,如何发挥其作用。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前景主要有:

(1)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既是跨越国界和文化传统疆界,同时也是跨越学科界限的。

(2)当代的比较文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3)未来的世界或许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者自以为的一体化世界,也非文化孤立主义力图实现的诸文化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一个“道并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的世界。

(4)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演变成一种同质化的世界文化,而是充满差异和复杂性的多元“世界体系”。全球化给这个多元化世界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场景,一个使各种文化互相看视的平台。

7. 简要论述西方当代译介学研究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案】方当代译介学研究迄今己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70年代末由以色列学者佐哈依据结构主义理论所创立的“分层系统”理论阶段。

(2)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奥·赫曼斯初具后结构主义理论品质的“译者隐喻语言映射”理论阶段。

(3)20世纪80年代中川以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所创立的“文学调控”理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