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823比较文学基础理论与汉英互译之比较文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什么?
【答案】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
作者和译者均确认并相信作品内容真实,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双方均有借助文本对话实施主体对话的诚意。只有这样,对话双方才有可能一起被结合到文学译介及其交往实践这个共同的关系之中,进入彼此认同的对话机制和网络,形成互为主体的沟通关系。
2.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旺盛之势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从总体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口趋兴盛,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此种兴盛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自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专著与论文集何以如此层出不穷,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前所有阶段的总和。所有这些论著与论文,或作影响研究,或作平行研究,或作阐发研究,或作跨学科研究,每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果,而且数量都不少。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
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这一时期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充分讨论建立比较文学的意义,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因此出版了许多著作、论文集与教材。更为主要的内容是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而讨论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
总之,当代的中国比较文学已是越来越兴盛,而且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形象学研究的实证性
形象学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此类研究的特点即注重事实联系。形象学的实证特色主要体现在它对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上。如果不做大量的原始资料准备,下一步的论述就会缺少基础,一旦基础发生动摇,整个论述就会站不住脚。所以形象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原典实证的基
础上,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2)形象学研究的总体性
每一个具体文学形象的创造都必然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形象学研究不能使阅读简单化,一定要从文本中走出来,要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生产、传播、接受的条件,同样也要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化材料。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应当坚持文学特色,而不至于成为一种变相的历史或社会学的研究。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国别文学中的形象研究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有辅助和借鉴作用。
4. 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是什么?
【答案】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主要是:
(1)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文学问的友好交流。
(2)对话是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它是一个理论概念:即对话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哲理意味,它指向平等、开放、无中心、非定型等理论特征。
5. 为什么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答案】之所以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原因在于:
(1)广义上看,各民族文化间的对话的必要性产生于当今世界的种种变化
①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引起了思想观念的极大改观。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切体系和中心都是相对的,都只是无限的宇宙、无限的时间的一小部分。
②要使一个体系富有活力,就必须在另一参照系的比照中,用一种“他者的”陌生眼光加以重新审视。这就促成了文化外求和横向开拓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2)狭义上看,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后的必然选择
它关系到比较文学确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①对话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使得比较文学从过去的种种错误中解脱出来,为比较文学真正成为一个学科提供了可能性。
②对话作为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提供了理论证据。从比较文学发展史来看,这一点已经获得了人们极大的重视。西方学者也认识到,应该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6. 根据译介学的两层含义,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译介学兼有“媒介”和“翻译”两层意思,从这一角度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如下:
(1)文学影响的起点(发送者)和终点(接收者)之间由媒介沟通,这种媒介称作“传递者”。
媒介属于传播者的范畴。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七大领域之一就是世界主义文学的传播者。译介学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翻译是文学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译介学中的翻译也是比较文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译介学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文学交流和比较文学得以开展的前提和途径。
7.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8. 如何理解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及其对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意义?
【答案】(1)对全球化的理解
①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②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
①全球化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即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此后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等不一而足。
②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3)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意义
①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
a. 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它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b. 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再次使民族“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②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a. 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b. 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c. 因此我们似乎不应该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