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基础(金融)之国际金融新编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如果征收“托宾税”,其目的在于( )。

A. 抑制外汇投机

B. 抑制通货膨胀

C. 调节国际收支

D. 减少财政赤字

【答案】A

【解析】在管理短期资本流动方面,最突出的建议就是对短期资本流动课税,这种税为托宾税。托宾税的益处是有助于减轻国际投机对本国经济的支配程度,而且对贸易和长期投资不会有太大的冲击。

2. 美式期权是指期权的执行时间( )

A. 只能在到期日

B. 可以在到期日之前的任何时候

C. 可以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的任何时候

D. 不能随意改变

【答案】C

【解析】期权分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权。按照美式期权,买方可以在期权的有效期内任何时间行使权利或者放弃行使权利;按照欧式期权,期权买方只可以在合约S 期时行使权利。 3. “克鲁格曼三角形”模型中国家金融政策的目标是( )。

A. 汇率稳定

B. 利率稳定

C. 资本自由流动

D. 本国财政政策的独立性

E. 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答案】ACE

【解析】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有兰个基本目标:①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自由流动。而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他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其中的关系,如图所示。

图克鲁格曼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个角代表金融政策的三个基本目标。如果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政策选定了某一条边,则意味着它也选定了该边两端的政策目标;而与该边相对的角所表示的政策目标则无法实现。这一表述,称为克鲁格曼的三角形或“三元冲突'

二、简答题

4.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其成员国汇率制度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1999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成员国的汇率制度进行了重新分类,根据各成员国汇率安排的实际情况,按照汇率制度弹性的大小以及是否存在对于给定汇率路径(目标)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承诺,将汇率制度划分为8大类:

(1)无独立法定通货的汇率安排,指以另一国家的通货作为惟一的法定通货(如正式的美元化),或属于某一货币联盟,在这一货币联盟中其成员共同使用某种货币(如欧元区国家)。采用这种汇率制度意味着该国完全丧失了对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控制权。

(2)货币局制度,指政府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承诺本币与某一确定的外国货币(该货币通常被称为“锚货币”)之间可按一同定比率进行无限制兑换,并要求货币发行当局确保这一兑换义务的实现。这意味着国内货币必须要以确定的外国货币作为充足保证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行,且必须保持充分的外汇资产作为支持,这削弱了传统中央银行的功能。

,(3)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水平钉住)指一国将本国货币钉住另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

与其保持固定比率。在这种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无需承诺货币平价的不可撤消。汇率可以在围绕中央汇率上下最多不超过1%的范围内波动,或将汇率最高值和最低值维持在中央汇率的2%的范围内至少三个月。货币当局随时准备通过直接干预(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或间接干预(积极的利率政策的运用、外汇管制的施加、限制外汇活动的道义劝说或通过其他公共机构的干预)维持汇率的稳定。

(4)水平区间钉住,是指本币对外币仍然规定固定平价,但波动幅度相对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大,为平价上下至少1%的范围,或其最高值和最低值可超过2%的范围波动。

(5)爬行钉住,是指将本国货币钉住外国货币,经常根据选定的数量指标(如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以往的通胀率差异,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通胀率目标与预期通胀率之间的差异)进行小幅度调整。爬行的幅度可根据以往通胀变动对汇率变动的要求来设置,也可根据预期未来可能发生的通胀情况来设置。

(6)爬行区间钉住,与爬行钉住基本相同,只不过规定的波幅较大,可超过上下1%以及2%

的波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取决于波幅的宽度。

(7)不事先公布干预路径(目标)的管理浮动。货币当局试图影响汇率,但没有明确的干预目标。管理汇率所依据的指标很宽泛(比如国际收支状况、国际储备、平行市场的状况),调整可能不是主动进行的。

(8独立浮动。汇率是由市场决定的,任何官方干预旨在缓和汇率变动以及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而不在于将汇率稳定在某一汇率水平。在这一汇率制度下,理论上货币当局可追求独立的货币政策目标。

5. 请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几种类型。哪些因素会导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答案】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并适合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可分为以下六种:

(1)临时性不平衡

临时性不平衡,是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2)结构性不平衡

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结构性失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和困难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第二层含义的结构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随着经济发展或外来冲击的出现,就会发生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不平衡与暂时性不平衡不同,它具有长期的性质,扭转起来相当困难。

(3)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在这里,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的原因被认为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分增加,因此,宂其根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货币性的。货币性失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的或长期的。

(4)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国际收支发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扩张和繁荣时期,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周期性不平衡在二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战后,由于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消费相对稳定,经济衰退期间出口下降,国际收支的表现经常出现扭曲。

(5)收入性不平衡

收入性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统称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可以是周期性的、货币性的,或经济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