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论述电视和网络媒体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答案】电视和网络媒体作为媒介,属于社会信息系统,这是媒介系统在总系统中的基本定位。它的主要资源是信息,承担的主要责任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

(1)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分析,电视和网络媒体应当承担起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的作用。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电视和网络媒体对社会起着一种“嚓望哨”的作用。同时,这两个媒介还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媒体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构。

(2)从赖特的“四功能说”来看,电视和网媒除了要承担社会环境监视的作用,还要向人们解释所发生的事情,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它们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供娱乐。

2. 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人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以及以大量发行为目的的各种音乐、影像制作公司。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印刷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看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人们无论从印刷媒介还是从电子媒

介获得信息,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说明大众传播的信息产品本身就是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信息产品又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一般物质产品小同,人们对它的消费主要是精神内容即意义的消费。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这种单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传媒组织单力一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②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这个特点由以上五个特点所决定。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大众传播都有各自的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这些制度和政策,都在维护特定社会制度的方向上起作用。

3.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案】创新扩散研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经过人际网络的过滤,大量信息会通过大众媒介直接流向个人,毋须经过中间人。后来的一些研究也证明,只有对广大公众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信息的扩散中,口头传播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量较多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是直接从大众媒介获得信息,而在信息量较少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从人际传播中获得信息。

4. “魔弹”观与“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何异同?

【答案】(1)“魔弹”观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相同

“魔弹”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有强大的威力,对受众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2)“魔弹”观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不同点

①“沉默的螺旋”理论仅仅指出了“舆论一律”现象产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即媒介要产生强大效果是有条件的,而“魔弹”论则把媒介产生强大效果绝对化,无条件化,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沉默的螺旋”理论细致地分析了各种条件,如言论的垄断化、从众心理的形成机制等,由于它建立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因此,更趋于精细与深入。而“魔弹”论以思辨性的评论和探讨为主,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二、论述题

5. 互联网的使用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参与,这种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在个人诉求、公共意见表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请以郭美美炫富或微笑表哥等网络事件为例,对网络事件的公众参与做出分析思考。

【答案】2011年6月20日,一个昵称为郭美美baby 的网民在新浪微博上公开炫富,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且拥有不少名表名包,而年仅20岁的她微博认证的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从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进而引发民众对红十字会乃至整个中国慈善事业的质疑,

郭美美和红十字会虽然不断回应,公众的质疑却始终未能消除据统计,郭美美事件的搜索次数超过120万次,关注的线民超过8000万,新闻2.6万次,成为特级舆情事件,事件的搜索量与关注网民数都达到历史新高。郭美美事件中网民的参与热情空前,公众参与推动了事件的进程。

(1)受众参与理论的含义

①受众参与理论概述

受众参与理论渊源于美国宪法中有关公民权利的一种受众理论。最早明确地提出这一尖锐间题的是美国学者巴伦。他在《对报刊的参与权利》(1967)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

②受众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a. 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

b. 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

c. 时代在发展,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积极参与报刊的编写、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现欲望正在增长。

d. 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积极接受传播,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

e. 参与传播也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

(2)网络事件中的受众参与

①网络传播中受众的特性

受众是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和受传者,即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网络受众与传统的纸质媒体或电子媒体的受众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自身的特性:

a. 受众身份的双重性:传受主体

传统媒体传播呈现一种明显的单向流动性,媒体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但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同时,受众还可以充当发布信息的传者。网络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媒介,‘白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个特性让每一个个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郭美美事件中,网民通过微博转发、评论等形式参与事件传播,甚至通过自己的搜索和验证,提供了许多线索和内幕。b. 受众身份的隐匿性:未知主体

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身份可以是隐匿的,这种其传播活动很少受到限制。但隐匿性也为网络传播参与者的造假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些无法考证的传闻、流言、诽谤、虚假信息等充斥网络,形成了大量网络污垢信息。

c. 受众身份的互动性:交互主体

网络媒体打破了过去由信息传播者单向传播信息的格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受众可以在网络这一平台上进行即时的互动和交流反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