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简答题 1. 施拉姆等人所著的《报刊四种理论》中曾经提到“社会责任论”,这一理论最早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社会责仟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仟和义务的理论,是继自由卞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 (1)社会责任论提出的背景 社会责任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自由主义理论受到修正有其特定的原因和社会背景。 ①进入20世纪以后,传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观点的公开市场”理念与实际的社会现状发生尖锐的矛盾。 ②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③自由主义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营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 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媒介越来越被少数人所控制,而大多数人则越来越失去表达自己意见的手段和机会; 私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在营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有浅薄化、刺激化、煽情化的倾向,严重地危害了健康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带来了不少深刻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对自由主义理论及其媒介制度的强烈不满。社会责任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责任论产生的原因 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为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 ②为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在第二个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制度化的措施,例如美国《1996年电信法》规定限制暴力和色情内容的yn 芯片”制度和节目内容分级制度。但在第一个方面,由于社会责任理论仅仅将希望寄托于“媒介自律”,其效果必然是微乎其微的。 2. 公共电视媒体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公共电视媒体的含义 公共电视媒体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以公共视听费,或以社会资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以此消除商业营利的驱动力,在非商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的服务于公共利益和对社会负责的广播电视。
(2)公共电视媒体的意义
①产权意义
官方的公共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与产权的界定有直接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将财产权利划
分为公共产权、私人产权和国有产权,公共广播电视媒体着眼于为广大受众提供公共服务,具有排他险,避免了寻租现象。
②平等意义
全体公民平等共享是公共服务的题中之义,公共电视媒体保障了公民平等地享受广播电视服务。长期形成的地方财政分权制度使得广播电视系统的财权和事权过度下放,市场化后,这种制度导致地区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严重失衡,公共电视媒体保障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民同等享用公共信息服务的权利。
③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意义
公益性和社会责任主要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相关。公共广播电视与高格调、非商业、重视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等节目内容特征联系在一起。
④公共意识、公共文化
制度或体制决定论的话语否认人是具有见地或反思能力的行动者的认识。媒介和传播的作用正是在结构或制度与个人互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公共电视媒体的公共服务可以培养受众的公民素养,冲破制度限制的藩篱,让公民权利得以释放,为公共空间塑造和公民社会的形成提供可能性条件。
3. 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项功能: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指大众传播具有提高个人、群体和事物的社会知名度和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的作用。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社会的普遍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指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4. 沉默的螺旋是否意味着媒体具有强大的影响?
【答案】(1)普通个体感受社会意见气候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经验、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其中直接经验和人际传播虽然对人们的判断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大众传播所具有的共鸣性(媒体工作者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相似性)、累积性(媒体的内容会在不同节目、不同时间反复出现)、遍在性(大众媒体是无处不在的信息源),容易令人产生大众媒体的意见是多数人意见的错觉,成为决定发言还是保持沉默的主要依据。
(2)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影响了公众对意见气候的感知,进而影响了人们在公开场合的意见表达。与有限效果理论不同,该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强效果理论。人们也应看到,这个理论并不是主张大众媒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强大的效果,沉默螺旋的出现,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
①群体对个人的排斥,只有涉及道德评价和价值评价等极具争议的问题时才会出现,从而引发沉默的螺旋。
②大众媒体的意见要具有共鸣性,如果在某个问题上媒体的意见不一致,公众无法明确地感知到“主流意见”,也不容易出现沉默的螺旋。
③如果个人所在群体或参照群体能够为少数意见提供有力的支持,也会减少沉默螺旋出现的机会。
二、论述题
5. “使用与满足”理论本身涉及到当代社会的一些紧迫问题,尽管研究立场不同,但经验主义和批判学派的学者都对理解受众与传播媒介的关系问题充满兴趣。
请结合这一理论,分析受众的多重社会属性与“积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使用与满足”理论
①“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含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②“使用与满足”研究模式的内容
a. 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b. 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即身边必须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人们就会转向其他代替性的满足手段。
第二,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c. 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d. 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e. 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
a. 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b. 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c. “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在这个意义上,也有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
④“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
a. “使用与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b. 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c. “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2)受众的多重社会属性与“积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①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②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是影响和制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