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影响社会规范依从性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社会规范依从包含从众和服从这两种接受水平,他们分别受制于不同的条件:

(1)从众学习的条件

①群体特征:由于从众行为本身是主体在一定情境中对群体影响的一种反应,因而必然会受一系列群体特性(情境特征)的影响。其群体特征主要有:群体的一致性对从众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从众行为受群体的内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群体内聚性越大,则从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群体成员的群体精神越强,遵从性就越大; 群体成员的专长对从众行为的产生也有极大影响。群体越有专长,群体的意见越具有价值和权威性,其影响力越大。

②个体特性:从众行为的发生除了与群体压力有关外,还受一系列的个人特性影响。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其遵从性表现也不同; 同一种族、同一社会中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情境中,其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个体的个性差异有关,缺乏主见的人容易从众; 众行为还表现为一定的性别差异; 人的责仟感对遵从(从众)有很大影响。

(2)服从学习的条件

服从是在外力作用下维持自身基本需要的‘种工具性行为,是对外在压力的‘种反应。外在压力是诱发服从行为的根本诱因。外在压力有下列两种:

①直接的外在压力,即奖励与惩罚。它是团体或个人为了使人(行为主体)从事期望中的行为而直接施加的一种外在压力。奖励是一种肯定性压力,对规范行为具有正向秀发作用。如人们为了获取某种奖励而产生对规范行为或权威命令的服从。这种奖励作用,实际成为他产生服从行为、克服背离行为的一种压力。惩罚是一种否定性压力,对某种背离规范的行为有制止作用。如人们为了避免某种惩罚而制止自己的越轨行为。这种惩罚就成为制止越轨行为,服从规范的一种压力。

②间接的外在压力即情境压力,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提出。情境压力作为一种外在压力,需通过主体对特殊情境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认识,才能发生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间接的外在压力即情境压力,对人的服从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

2. 影响技能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学习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影响技能学习的主要因素有:

(1)活动模式

加里培林等的研究表明,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模式由于概括性、完备性与独立性的不同,可能存在着四种典型的定向类型,它们的学习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①具体的、不完全的、独立得到的定向类型:学生对活动条件的了解是不完全的、具体的,主要是通过本人的尝试而获得的。研究表明,在这种定向基础上形成的活动过程进行得很缓慢,并有大量错误,而且难以迁移。完成活动的条件稍有变化,则此活动力式的再现就很困难。

②具体的、完全的、现成给予的定向类型:学生对于获得条件的了解是完全的、具体的,但不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是教师给以现成的。在这种类型的定向基础卜的活动形成较快,而且可以没有错误,但活动方式的迁移有很大的限制,局限于完成动作的类似条件。

③概括的、完全的、独立得到的定向类型:学生对活动的了解是完全的、概括的,而且这种活动的概括方面,是学生独立提出的,不是给以现成的。在这种定向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活动不仅速度快,可以没有错误,而且活动方式的稳定性强,迁移范围广。

④概括的、完全的、现成给予的定向类型:给学生提供概括形式的活动方式,即这种活动方式不仅适用于某种特殊情况,而且适用于整个一类情况。这种活动方式的体系是完备的、充分的,能够正确地完成有关这一类课题的所有情况下的活动。可是,这种定向基础是以现成的形式给子的,不是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提出来的。

在技能的初步形成阶段,第三种定向类型最为有效,第四种定向类型次之,第一种类型最差; 在技能的适用范围和灵活应用方面,第四种定向类型最为有效,第三种定向类型次之,第一种类型最差;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等方面,第四种定向类型最佳,第一种类型次之,第二、三种类型最差。

(2)知识基础

知识可以表现为某种活动的一种定向映象,丰富、准确的定向映象直接影响着技能的形成过程。安德森认为技能的形成直接来源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也反映了知识对技能产生的影响。大量的实验与经验都表明,技能的形成依赖于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对专家与新手的对比发现,专家在知识的数量与知识的组织方面都与新手不同。丰富的、组织良好的知识促进对新信息的加工,保证了技能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同时也促进各种技能的整合,这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供了前提。

(3)教学方法

①在某一时期内,只教授几种策略或技能,并保证成功。很少有证据表明短时间内教授大量的策略与技能可以迅速改善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②在教授策略、技能的同时,也要教授元认知的有关内容,即告知学习者何时、何处、为何应用该策略和技能,同时要求对策略和技能的应用进行检查、监控;

③维持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动机强的学生倾向于经常使用他们习得的策略,而动机弱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不敏感。因此,必须让学生清楚意识到策略的使用确实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策略使用与学习成绩提高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对策略的学习与使用;

④提倡结合具体的学习课程进行教学。例如,结合中文课程,教授学生阅读和写作策略; 结合数学课程,教授学生推理策略;

⑤结合历史、外语等课程,教授学生编码和组织策略等; ⑥注重策略、技能与知识问的交互作

用。脱离知识的技能教学是不可能成功的,应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基础;

⑦无论是直接教学还是交互教学抑或其他的教学形式,都需要教师将策略和技能模式化、程序化,教师可以通过“大声思维”将使用策略和技能的过程外化出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线索、辅助手段,如记录策略的步骤和执行方式等内容的卡片。同时,要求学生整合多种策略,以解决更复杂的任务;

⑧策略、技能的教学是长期的、细致的,应始终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尽可能地在课堂中创造应用策略与技能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掌握、概括并迁移所学的技能与策略。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熟练应用习得的技能与策略,在不熟悉的环境中通过元认知迁移习得的技能与策略。

3. 简要对比分析各种不同的迁移机制观点

【答案】关于迁移的机制,从早期到现在的各种迁移观点,都是围绕迁移是自动实现的还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这以问题进行的讨论。

(1)早期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进行官能训练时的关键是训练的形式。

②相同要素说: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伍德沃斯后来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成分,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③经验类化理论:贾德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丁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要素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⑤分析—概括说: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揭示本质联系的那种分析的结果。要使迁移得以实现,学习者必须首先把两个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个课题的分析与概括。

(2)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符号性图式理论:以霍利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最初学习中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图式是一种可被激活的数据结构。该观点认为,为产生迁移,学习者需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并能将此图式解释为迁移情境的表征。未能迁移是因为学习活动中没有包括足够的经验,未能将不同事件的特征匹配到符号图式中。

②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产生式法则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法则包括一种条件表征(IF )和一种动作表征(THEN )条件表征用于再认情境中的特征模式,动作表征用于形成一种符号性信息。若两表征含有相同的产生式或者产生式的交叉与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决定迁移的一种共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