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江大学成人教育学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表1和表2, 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究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训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察本研究的问题? 请具体说明理由。
实验设计一
【答案】(1)实验设计一为2×2被试间设计,被试为24人。
实验设计二为2×2混合设计一,其中,学生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教学方法为被试内变量。被试为12人。
(2)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结果,能得出如下结论:
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成绩显著高于讲授式;
②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③教学方法和学生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即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作用更大。
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相同。
(3)比较说明
①比较而言,被试间设计的方案能更好地回答研究间题;
②虽然混合设计所需的被试量较少,且混合设计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能更好地控制来自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但当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时,则被试内实验设计无法适用。本实验如果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则会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因此,包含被试内设计在内的混合设计才、能回答该研究所探讨的问题,选择被试间设计更佳。
2. 人如何在二维空间中判断声源的方位?
【答案】在三维空间中听觉系统判别声源的方位决定于3个子系统:
(1)根据双耳差别线索决定其水平位置。水平雨上的声源定位主要是用双耳间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听者正前方的声源(0方位角)在两耳产生的波形几乎是一样的。偏离中线的声源在时间上先到达一耳,到达近耳的声强大于远耳。两耳间的时间差和强度差与声源的位置和频率有关。
(2)根据耳廓引起的谱变化线索决定垂直位置。在垂直平面定位的主要线索是耳廓引起的频谱线索。耳廓的涡旋状对定位的重要性可以用实验证明。如果把耳廓填满,就会大大增加定位的错误率。此外,信号中的高频成分减少,特别是消除7kHz 以上的能量后,会使定位降到随机水平。
(3)根据强度、混响和谱成分等决定距离。声源距离的判断,可供利用的线索很多。对熟悉的声音、声强和距离的反比关系是明显的依据。在一定距离之外的复合声声源,由于空气的吸声特点,高频比低频有较大的衰减,复合声的频谱将随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成为距离知觉的另一线
索。此外,声波波前的曲率也可指示距离的远近,近的声源,它的波前曲率大; 远的声源的波前曲率近似平面。波前曲率影响到耳间的强度差和时间差。这两者信息的结合,为距离知觉提供了又一个线索。
3. 红光为什么可以保护暗适应?
【答案】红光可以相当有效地刺激锥体细胞,因此,在红光条件下人们可以看清环境。但红光几乎不能刺激杆体细胞,相当于杆体细胞已经进入了暗适应状态。如果需要进入到黑暗的环境,只需要大约5分钟就可以完成暗适应曲线的最后一部分,使眼睛感受性达到最高的程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利用红光可以保护暗适应(水平)的原理,让飞行员等需要才民决进入暗适应状态的人员戴上特制的红色护目镜(可以透过620nm 以外的红光,而不让620nm 以下光线通过)在休息室等候,一旦需要,只要在黑暗中摘掉护目镜停留5min 即可。对于那些需要在黑暗处与亮处来回转移的人(如雷达观察者)来说,戴红眼镜也是为了保护暗适应。
4. 举例说明移动窗口范式和移动掩蔽范式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移动窗口范式
移动窗口范式(moving window paradigm)是在被试的注视点附近设定一个窗口,窗口内的课文内容是可视的,窗口外的内容用其它无关文字或符号代替。当读者阅读时,窗口会随着眼睛注视点而相应地移动,而先前注视的字(或词)则又被掩蔽。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读者阅读时的知觉广度。图所示的是以13个英语字母为窗口大小时,连续两次注视的移动窗口范式示意图。
图 移动窗口范式(13个英语字母窗口)
(2)移动掩蔽范式
移动掩蔽范式(moving mask paradigm)是Rayner 和Bert era(1979)为了研究中央凹视觉区在阅读中的作用而开发出来的。读者当前注视点区域的文本被掩蔽,而正常的文本呈现在掩蔽区域外,并且视觉掩蔽与读者的眼睛注视点同步,所以读者在中央凹视觉区无法获得有用信息。图所示的是以6个英语字母为窗口大小时,连续两次移动掩蔽范式示意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