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其中( )主要用于军中马上所奏。 ["骑吹","横吹","黄门鼓吹","短箫铙歌"]
在我国的传统演唱中,将汉语语音的韵尾归纳为十三个韵脚,称为“十三辙”。其中的中东辙韵母是( )。 ["ong, eng","u","ao, iao","o,uo,e"]
一个独奏乐器与乐队竞相演出技术艰深的大型乐曲是( )。 ["交响诗","协奏曲","奏鸣曲","组曲"]
分析歌曲《对鸟》谱例,写出:
(1)调式调性。
(2)曲式结构。
(3)旋律特点。
为诗词创作旋律,要求旋律流畅,音乐形象符合诗词意境。
看海
日夜天涯澎湃声, 一时雄壮一时轻。
高低迭浪风波远, 看出深沉是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案例:
公开课那天,老师一面提问同学“作品的情绪基调主要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的”,一面充满自信、不慌不忙地点出了“碰碰响”页面。一位同学回答:“旋律”,教师的得意地点击了第一个答案,“哗——”随着鼓掌的声音效果,一块答板由空白的背面翻转到了有底有字的正面。“哈哈哈——”学生被这新鲜的一幕乐坏了,一位学生干脆站起来一口气报了三个答案:“速度、力度和节奏。”教师一一点出相应的答板,一时连续不断的掌声使教室内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荧屏上还剩两块答板,他们以翻转的答板所形成的对比色告诉着大家自己的秘密,教室里开始沉默了。“还通过什么要素来表现的?”教师催促了一句,但教室里依然一片沉寂,而且由于先前的热闹,这种沉寂愈发显得压抑。时间一秒秒地过去,台下的学生手撑脑袋、紧皱眉头;台上的教师期待着学生思维快快开窍。终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好欣喜,马上请他回答。“老师,是不是音区?”教师有点失望,因为那答板上的答案是“和声”和“音色”。尽管没有明说,那位学生还是感觉回答错了。稍后,又一学生蹑手蹑脚地问:“是调式吗?”此时,脑子里只有“和声”和“音色”几个字的教师,除了自言自语地重复了一下“调式”两字外竟不知怎么评判。一个直觉告诉教师,接下来会是一个不知将持续多久的“猜谜会”,它会严重影响整堂课的进程。
课后,听课老师与专家对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学生表现虽然予以了充分肯定,但课堂的一个细节还是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质疑,这正是课上曾使教师一度尴尬的“碰碰响”。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