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烟台大学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之语言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共同语
【答案】共同语是在某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它包括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在于,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
2. 音位文字
【答案】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中的一种。它是表音文字根据其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划分出的更小的类。有的字符表元音,有的字符表辅音,字符可以记录语言中所有的音位。如拉丁字母,英文就是使用拉丁字母作为字符的音位文字。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语法? 语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语法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语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抽象性。语法把词和语加以抽象化,而不管它的具体的内容。语法把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基本共同之点综合起来,并用这些共同之点组成语法规则、语法定律。语法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
4. 方言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1)方言是由于一个社会内各地区不完全的分化或是几个社会间不完全的统一而造成的。
(2)一个社会内各地区发生了不完全的分化,各地区的居民彼此间的交往就会减少。这时候,在一个地区内,语言中出现的新成分一般就不会传播到其它地区去; 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会波及其它地区。这样,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将逐渐减少,不同点将逐渐增加,逐渐形成各地区语言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于是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也就是说出现了方言。
(3)几个社会间不完全的统一也会促进方言的产生。几个毗邻的社会,可以以一个比较强大的社会为中心而统一起来,由于各个社会的经济本来就不发达,结果一时并不能形成1个完全统一的经济单位,因而在政治上也常常不能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方面要更多地在原有的较小的区域内来往,一方面也要在整个社会内活动。这样一来,各个地区原来使用的不同的语言,就不能在全社会沟通人们的思想。于是,其中一种语言就扩大了流通的区域,吸收了其他语
言的一些成分,逐渐发展为更大范围的全民的语言,而其他地区的语言则互相吸收、特别是向这种全社会范围的语言吸收有用的成分,彼此更加接近起来,变为这种语言的方言。
5. 什么是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哪几种?
【答案】(1)含义:把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便成为语法范畴。
(2)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数、性、格、体、时、人称、式等。
①“数”是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的事物或现象的量的特征。
②“性”是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的事物或现象的性属。
③“格”表示名词、代词与句子中其它词的关系。
④“体”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情况。它是动词所有的语法范畴。
⑤“时”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的时刻的关系。
⑥“人称”表示谈话时所说到的到底是说话者、听话者还是其它的人或物。
⑦“式”表示说话人对行为动作舆现实的主观态度。
6. 指出上列词中的复兀音和复辅音:
汉语:深奥[onau] 非洲[feitsou] 白纸[pai‘8u]
英语:bell[bell](钟) life[laif](生命) black[blaek](黑) good[gud](好)
俄语:nonoCo 属[phtxot](接近) Baaoe[vdvoja](加倍)
【答案】复元音有:奥[au] 非[ei] 洲[ou]白、life[ai]
复辅音:深洲、纸 black[b1] nonoCo属[tx] Baaoe[vdv]
7. 什么是同义词?
【答案】某一语言的词汇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称为同义词。同义词的来源很多,借用方言词和外语词都可以产生同义词。但更主要的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由于进一步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种种特征,因而创造出舆旧有的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基本相同的新词,形成同义词。
8. 语调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整句话或整句话中的某个片段有语音上的抑扬顿挫,这就是语调。语调是各种语言的任何句子或句中的片段都具有的,它的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全句或句中某一片段的声音的高低变化,说话的快慢(即音的长短和停顿),以及轻重等。全句声音的高低变化又称句调,是语调的主干。
9. 什么是词类? 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1)根据词的某种语法特征给词所分的类别就是词类。
(2)划分词类的标准是:(1)划分词类所根据的词的词法特征就是表示词的某种语法意义的形态。(2)划分词类所根据的词的句法特征指的是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以及词和其它词的结合能力。
10.什么是非音质音位?
【答案】除音质外,高低、轻重、长短等特征也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只要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在一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它们就同样能够构成这种语言里的音位。我们把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等构成的音位称作“非音质音位”。
三、论述题
11.从语言变体与社会特征、社会群体相联系的角度,论述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
【答案】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每个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就造成了语言的分化。根据社会分化的不同程度,语言分化为以下三种语言变体:
(1)社会内部的分化产生社会方言
由于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相互的联系比较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之间的交际则相对稀疏。交际密度的不同,影响到语言创新的传播:社团内部的交际密度高,语言创新就能及时地在社团内部推开; 社团之间交际密度低,语言创新就不能及时地传播到另一个社团,从而各个社团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特点。根据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因此这些社会社团又被称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这种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2)社会未完全的地域分化产生地域方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会伴随着人口的突然增长和疆域的日益扩大。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也可能大规模的集体迁徙到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于是,一个地区内发生的语言变化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使得各地区使用的本来相同的语言的共同点不断减少、不同点不断增加,形成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社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或增加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服从自己所从属语言的演变趋势,各地的说话人就会保持归属同一语言的语言认同,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就是地域方言。
(3)社会独立完全的分化产生亲属语言
在地域上未完全分化的社会会由于某些战争或政治事件而完全分化一一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国家,并创制各自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在不同地域已经完全分化为不同的社会的条件下,各地说话人的语言认同一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再认为各地所说的是同一语言。这些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的、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称为“亲属语言”。例如拉丁语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解体,它的各个方言就发展成今天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独立的语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