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苏州大学艺术概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准艺术”
【答案】“准艺术”是指艺术发生的第二个阶段。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 第二阶段: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这就是艺术发生的开始,称作“准艺术”、“史前艺术”或“艺术前的艺术”; 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准艺术”发生在狩猎经济为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准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渡性与发展性。
2. 灵感
【答案】灵感是创造活动中的特殊思维形式。灵感是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灵感的产生建立在平时艰苦思考的积累卜,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历史上灵感曾经被神秘化,但灵感是有客观规律和物质现实基础的。
3. 清初四王
【答案】清初四王,又称“江左四王”,是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祈的合称。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四王”以山水画为主,绘画具有“中和”之美,能使人消除偏激浮躁之气,涵养一颗平和仁爱之心。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四王”之首。工诗文书画,尤擅画山水,笔墨苍润松秀,而丘壑少变化。他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代表作品有《西田集》、《西庐画跋》、《浮岚暖翚图》等。王鉴(1598~1677),字元照,王世贞孙,其画善用中锋尖笔,披麻间解索皴画山石,皴法细密,墨色浓润清逸。亦能画青绿山水,烘染得法,研丽融洽,意趣简淡。代表作品有《梦境图》、《秋林山色图》、《秋山图》等。王翚(1632~1717),字石谷,其山水画虽以临古入手,但并非专摹一家,比较注重写生。他贯通诸家,以南宋笔墨,运北宋丘壑,创造出秀润多姿的风格和面貌。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王时敏之孙,代表作有《烟浮远岫图》等。
4. 材美工巧
【答案】“材美工巧”出自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的典籍《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里指明了设计和制作工艺精品的四个条件。其中“材美”是指制作工艺品的材料要优良精美,“工巧”是指制作工艺要精湛巧妙,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工艺品。
5. 移情
【答案】移情是指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且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移情的概念由德国美学家菲舍尔提出,立普斯则是“移情说”最重要的代表,该学说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中,把物化成人,以人度物,设身处在物的地位,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了感觉、思想、意志,从而使人与物发生同情与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产生美感。“移情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6. 工业设计
【答案】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对于传统实用工艺的重大发展,它将技术活动与审美活动有机地统一到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实践中,并通过市场推广扩展到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许多领域。工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30至40年代,是一种代替实用艺术的新型工业艺术创作。广义上讲,凡是采用现代工业手段生产的便是工业设计,狭义的工业设计指的是产品设计。
7. 通感
【答案】通感又称“移觉”,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例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又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8. 感悟
【答案】感悟的含义是因有所感触而领悟或醒悟。它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由于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出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和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或渐渐领悟,或瞬间开悟,它可以使人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感悟的产生,看似是因偶然触发而在无意识中创造性发生,实际是建立在艺术家长期艰苦思考的基础之上。
二、简答题
9. 简述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答案】丑在艺术表现中可以满足人们的特殊审美需要,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主要有
(1)丑可以衬托美,从反面烘托和谐美与崇高。
(2)丑的形式可以蕴含美的内涵。
(3)丑在艺术表现中可以转化为美。
(4)适度的丑的形式表现可以生成独特的形式美感效应。
10.为什么说实用、坚固和美观是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 其中体现了建筑艺术怎样的审美特征?
【答案】(1)实用、坚固和美观是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的原因
①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直至今天,它们仍然是建筑师们遵循的基本规律。
②建筑的类型包括民用建筑如住宅、商店等,公共建筑如图书馆、会议厅等,娱乐建筑如电影院、音乐厅等,工业建筑如仓库、车间等,宗教建筑如寺庙、教堂等,以及纪念性建筑如陵墓、纪念堂等,尽管它们的实际使用功能不同,都必须遵循“实用、坚固、美观”的基本原则。从总体上讲,任何建筑都应当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③现代建筑仍然遵循“实用、坚固、美观”这三个原则,其中“美观”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从而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要,对于建筑的审美性或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实用、坚固和美观原则体现了建筑艺术中建筑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建筑”与“艺术”二者的“和谐统一”,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
①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 ②人们在观赏任何一座建筑物时,首先感受到的总是它的外观造型。例如,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南京中山陵、巴黎圣母院、美国流水别墅、悉尼歌剧院等,人们对它们的外观和造型都非常熟悉,只要在电视屏幕或照片图片上出现它们的形象,马上就可以把它们辨认出来。
③为了达到这种造型美,设计师们常常通过一系列建筑设计的艺术处理,通过实体与空间的协调统一,构成建筑物总休完美的艺术形象。
11.请简述西方雕塑艺术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
【答案】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问)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作品繁多。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
(1)第一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希腊雕刻艺术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米隆、菲狄亚斯等一批杰出的雕塑家。
(2)第二个高峰
西方雕塑艺术的第二个高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坛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分别是当时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
(3)第三个高峰
第三个高峰,当属19世纪法国雕塑。法国浪漫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作为这组雕像核心的自山女神,身披铜甲,张开双翼,右手挥剑,左臂高举,召唤着为自山而战的法国人民,这座浮雕群像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4)第四个高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