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801专业课之西方音乐通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坎佐纳
【答案】坎佐纳(canzona )在16世纪20年代产生,稍晚于利切卡尔。受法国尚松的影响,16世纪70年代重奏形式的坎佐纳逐渐形成。在发展中坎佐纳形成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保持尚松风格的四声部类型; 第二类是带有利切卡尔特点的类型; 第三类是在结构上更为自由,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运用重复和再现原则的类型。
2. 古典协奏曲
【答案】盛行于欧洲18世纪的协奏曲类型,主要指由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作品,独奏乐器多为小提琴和键盘乐器,也有为两件乐器写作的协奏曲,如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莫扎特为各类管、弦乐器写作了50多部协奏曲,并且在承袭巴罗克协奏曲形式的基础上,完善了沿用至今的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形式:运用奏鸣曲式三乐章套曲结构,第一乐章为双
,第二乐章为抒情慢速乐章,终曲乐章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尾有供演奏家即兴炫技的“华彩段”
轻快明朗。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关系和谐均衡,始终保持平等关系,古典协奏曲在他的创作臻于成熟。
3. 威尼斯乐派
【答案】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威尼斯形成的音乐流派。创始人为佛兰德作曲家维拉尔特,主要作曲家为A. 加布里埃利和G •加布里埃利叔侄二人。他们运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有两架管风琴和两个唱诗班席位的条件,写作了两个唱诗班交替歌唱、两个管风琴交替演奏的“协唱(奏)
,甚至将合唱队分成四至八个声部进行对比交替,创造了多角度的音响效果; 他们还将复调合曲”
唱手法运用到器乐音乐创作中,促进了器乐音乐的独立发展。
4. 纽姆谱
【答案】纽姆谱(neumes )大约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得到普遍应用。当时,为了帮助圣咏的记忆,人们在歌词的上方写下一些简单的记号,以指示声调的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谱被称为“纽姆谱”。如“·”表示一个较低的音; “/”表示一个较高的音; “
“”表示先低后高的两个音; “”表示逐渐由低至高的三个音; “”表示先高低的两个音; ”表示由低而高再回到低音的三个音,如此等等。但是,纽姆谱也有缺点,它只能提示演唱者回忆起旋律,标明音高的大致趋势,不能起到精确的读谱作用。
5. 法雅
【答案】西班牙作曲家和钢琴家。曾就学于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早年倾向于印象主义,后转向新古典主义,代表作为歌剧《人生朝露》、芭蕾舞剧《魔法师之恋》和《三角帽》、管弦乐曲《西班牙庭院之夜》,是20世纪西班牙民族乐派的杰出作曲家。
6. 《一个华沙幸存者》
【答案】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康塔塔,为叙事者、男声合唱和管弦乐队而作,通过一个在华沙集中营幸存的犹太人的叙述,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行,作品主要用英语讲述,穿插有德语的叫喊声和希伯来语的合唱。作品由作曲家自撰歌词,用十二音技法写作,表达了作曲家对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念。
7. 十二音体系
【答案】20世纪组织音高的一种全新体系。在创作时,作曲家将一个八度内的12个半音排成一定的次序,称为“音列”,作为乐曲的旋律与和弦的基础。音列可以有4种基本形态:原型、逆行、倒影和逆行倒影,这4种音列形态可以转移到任何音高上,可集中或分散在一个声部或各个声部上使用。该体系形成于1921年,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及其弟子贝尔格和韦伯恩对“十二音体系”的付诸实践有很大贡献。
8. 固定乐思
【答案】柏辽兹创用的格言主题,即在交响曲中反复出现、并可根据音乐发展需要而变形的主题,《幻想交响曲》是应用固定乐思最著名的例子。
二、简答题
9. 简述莫扎特的创作和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他是脱离教堂、宫廷,走入“自由音乐家”行列的先行者。
(2)代表作品:
莫扎特的创作几乎涉及音乐的所有领域:41首交响曲,二十多部歌剧,27首钢琴协奏曲,7首小提琴协奏曲,各种器乐协奏曲、奏鸣曲以及26首弦乐四重奏等。代表作分别为:
①歌剧:德语歌唱剧有《后宫诱逃》《魔笛》; 意大利喜歌剧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或译《唐乔瓦尼》)《女人心》; 意大利正歌剧有《伊多梅纽》等。
②交响曲:最后三部最突出,它们是《降E 大调交响曲》(K.543). 《g 小调交响曲》(K.550)和《C 大调交响曲》(K.551)。
③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中的《d 小调协奏曲》(K.466), 《c 小凋协奏曲》(K.491); 小提琴协奏曲中的《G 大调协奏曲》(K.216), 《D 大调协奏曲》(K.218), 《A 大调协奏曲》(K.219)以
及《A 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 1791年)等。
④室内乐:在26首弦乐四重奏中,最著名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K.387, K.421, K.428,K.458,K.464,K.465,1782~1785年); 另外,《“哈夫纳”小夜曲》(K.250)和《G 大调弦乐小夜曲》也是著名作品。
⑤其他作品:较著名的有《A 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 《c 小调弥撒》(K.427)和他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
(3)艺术成就:
①莫扎特对音乐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歌剧领域,他继承了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思想,但又与格鲁
,克不同,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以音乐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他的《魔
笛》为德国歌唱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加罗的婚礼》成为喜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②协奏曲是莫扎特在歌剧以外成就最突出的一方面。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确定了第一乐章中“双呈不部”和“华彩段”的形式,并为当时儿乎所有的乐器创作了杰出的协奏曲,为近代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完善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
④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思路。
⑤创造了极富个性的音乐风格特征。他的音乐是自然的流露,从小矫揉造作,具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其晚期作品还加入了悲剧因素。他的音乐中所蕴含的特质,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
10.格里高利圣咏的含义、形成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1)含义: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指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 Magnus, 540~604)之名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被称为平歌或素歌(Cantus Planus, plainchant )。
(2)形成:
公元6世纪末,各地教堂的圣歌(拜占庭圣咏、安布罗斯圣咏、法国圣咏、摩差拉比圣咏和塞尔特圣咏等)凌乱不统一,为了规范教堂中的圣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派人搜集整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包括六百余首圣咏的咏集,这两本咏集统一了罗马教会的圣咏和仪式。
需注意的是,格里高利圣咏实际上并非诞生于格里高利一世统治时期的罗马,而是一百多年后在法国、瑞士一带形成的。公元754年,法兰克国王王平下令废除原有的高卢礼仪和圣咏,以罗马圣咏取而代之,巫平的儿子查理大帝继位后,于公元789年颁布法令,进一步推行仪式和圣咏一体化变革,形成了以罗马传统为基础,融合高卢因素的礼拜式和圣咏,这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和主体部分,并且得到了推广和传播,最终又传回罗马。这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的整个诞生过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